小儿哮喘与支气管炎的区别
小儿哮喘与小儿支气管炎在定义、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肺功能检查、治疗原则及特殊人群等方面存在差异,小儿哮喘是多种细胞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有反复发作等特点,治疗需长期控炎等;小儿支气管炎多由病原体感染引起,为急性病程,治疗侧重抗感染和对症等。
一、定义与发病机制
小儿哮喘:是一种由多种细胞(如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等)和细胞组分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其发病机制与气道高反应性、免疫炎症反应等密切相关,多与遗传因素以及接触过敏原(如花粉、尘螨等)、呼吸道感染等诱发因素有关,属于慢性气道疾病,存在气道重塑的可能趋势。
小儿支气管炎:通常是指支气管黏膜的炎症,多由病毒、细菌等病原体感染引起,主要是病原体入侵支气管,导致支气管黏膜充血、水肿等炎症反应,一般为急性病程,炎症主要局限在支气管部位。
二、临床表现差异
症状表现
小儿哮喘:典型症状为反复发作的喘息、咳嗽、气促、胸闷等,常在夜间及凌晨发作或加重。喘息多为高调的喘鸣声,可自行缓解或经治疗后缓解,发作时双肺可闻及弥漫性哮鸣音。部分患儿可能仅表现为长期顽固性咳嗽,称为咳嗽变异性哮喘。
小儿支气管炎:主要症状为咳嗽,起初为干咳,之后可伴有咳痰,可伴有发热,体温可呈低热至高热不等,一般全身症状相对哮喘患儿稍轻,肺部可闻及不固定的散在干湿啰音,咳嗽后啰音可减少或消失。
病程特点
小儿哮喘:病程较长,易反复发作,缓解期可无明显症状,但存在气道慢性炎症状态,若控制不佳,可能影响患儿生长发育及肺功能。
小儿支气管炎:一般为急性病程,经过积极治疗后多数患儿可在1-2周左右逐渐康复,少数体质较弱或感染较重的患儿可能病程稍长,但总体预后相对哮喘较好。
三、影像学表现不同
小儿哮喘:在缓解期胸部X线检查可无明显异常,发作期可出现肺过度充气,透明度增加。胸部CT检查可能发现支气管壁增厚、黏液栓塞等,但对于小儿哮喘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症状、肺功能等综合判断,影像学并非主要确诊依据。
小儿支气管炎:胸部X线检查可见肺纹理增粗、紊乱,部分患儿可出现肺部点状或小片状阴影,提示可能存在支气管周围炎症,但一般无明显的肺气肿等改变。
四、肺功能检查区别
小儿哮喘:肺功能检查可见可逆性气流受限,支气管舒张试验阳性(吸入支气管舒张剂后,FEV/FVC较用药前增加≥12%,且FEV绝对值增加≥200ml)或支气管激发试验阳性等,提示存在气道高反应性和气流受限的可逆性。
小儿支气管炎:肺功能检查多无明显异常,或仅表现为轻度的通气功能改变,一般不存在可逆性气流受限的特征性表现。
五、治疗原则及差异
小儿哮喘:治疗主要是长期控制气道炎症,常用药物有吸入性糖皮质激素(如布地奈德等)、白三烯调节剂(如孟鲁司特钠等)等,目的是减轻气道炎症,预防哮喘发作,需长期规范治疗,根据病情严重程度调整治疗方案,同时要避免接触过敏原等诱发因素。
小儿支气管炎:治疗主要是针对病原体进行抗感染治疗(如病毒感染一般以对症支持为主,细菌感染可选用抗生素,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以及对症治疗,如止咳、祛痰等,一般不需要长期的抗气道炎症治疗,治疗重点在于控制感染和缓解症状,多数患儿经及时治疗可康复。
特殊人群提示
婴幼儿:小儿哮喘在婴幼儿期发病时,由于其气道解剖结构特点,喘息症状可能更不典型,易被误诊,需密切观察病情变化,且在治疗用药时要选择适合婴幼儿的剂型,如吸入用药物等要正确操作以保证药物吸入效果。小儿支气管炎在婴幼儿期发生时,由于其免疫功能相对较弱,病情变化较快,要注意观察体温、呼吸等情况,及时就医,防止发展为肺炎等更严重的疾病。
过敏体质儿童:对于小儿哮喘患儿中过敏体质的儿童,要格外注意避免接触已知过敏原,如明确对尘螨过敏的儿童,要保持室内清洁,定期清洗床上用品等,减少尘螨接触机会,从根源上降低哮喘发作风险;而小儿支气管炎患儿中过敏体质儿童相对哮喘患儿较少,但也需注意在感染期间避免接触可能诱发过敏加重病情的物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