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入性肺脓肿的病因包括病原体感染(常见厌氧菌等,经口、鼻、咽腔吸入,口腔卫生差及基础疾病致吸入风险高)和基础疾病因素(肺部基础病致防御降、免疫低下易发病);发病机制为气道阻塞与感染致通气引流差促滋生繁殖、炎症反应与组织坏死致肺组织坏死液化成脓肿、病程演变早期炎症,不及时治可致并发症或转慢性,不同人群及生活方式等影响其发生发展。
一、病因
(一)病原体感染
1.常见病原体:主要是厌氧菌,约占80%-90%,如消化链球菌、脆弱拟杆菌等;此外,需氧菌和兼性厌氧菌也可引起,常见的有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菌、溶血性链球菌等。例如,有研究表明,在吸入性肺脓肿患者的痰液培养中,厌氧菌的检出率较高。
2.感染途径:多为病原体经口、鼻、咽腔吸入所致。正常情况下,呼吸道有完善的防御机制,如咳嗽反射、会厌的保护功能等,但当患者存在意识障碍,如醉酒、癫痫发作、脑血管意外等导致吞咽反射减弱或消失时,容易将口咽部分泌物、异物等吸入肺内,从而引发感染。另外,口腔卫生状况差,存在牙周炎、扁桃体炎等口腔感染病灶时,口腔内的病原体更容易被吸入到肺部引起感染。
(二)基础疾病因素
1.肺部基础疾病:患有肺炎、肺结核等肺部疾病时,肺部组织受到损伤,局部防御功能下降,更容易受到病原体的侵袭而引发肺脓肿。例如,肺炎患者如果治疗不及时或不彻底,炎症持续存在,可能导致肺部组织坏死、液化,进而形成肺脓肿。
2.免疫功能低下: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患有艾滋病等免疫功能低下的人群,机体对病原体的抵抗力减弱,更容易发生吸入性肺脓肿。比如,艾滋病患者由于免疫系统受损,对各种病原体的抵御能力下降,一旦有病原体吸入肺部,就容易引发感染并发展为肺脓肿。
二、发病机制
(一)气道阻塞与感染
当病原体被吸入肺部后,首先会导致气道阻塞。阻塞的气道使远端肺组织通气受阻,分泌物引流不畅,从而有利于病原体的滋生繁殖。同时,阻塞部位的肺组织因通气不足而发生炎症反应,局部组织充血、水肿,进一步加重气道阻塞。随着炎症的进展,肺组织发生坏死、液化,形成脓肿。例如,气道被痰液、异物等阻塞后,远端肺组织内的气体被吸收,肺泡萎陷,局部氧分压降低,为厌氧菌等厌氧菌的生长提供了有利的无氧环境,促进了病原体的繁殖和炎症的发展。
(二)炎症反应与组织坏死
病原体在肺内繁殖过程中会释放毒素和酶,引起强烈的炎症反应。炎症细胞浸润,包括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等聚集在感染部位,释放炎症介质,如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等。这些炎症介质进一步加重局部的炎症反应,导致肺组织的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浆渗出,白细胞浸润,最终引起肺组织的坏死。坏死的肺组织液化后形成脓肿腔,腔内含有坏死组织、脓液等。
(三)病程演变
在疾病的早期,主要是炎症阶段,表现为肺组织的充血、水肿和中性粒细胞浸润。随着病情进展,坏死组织液化,脓肿形成。如果治疗及时,炎症得到控制,脓肿可能逐渐吸收消散;如果治疗不及时或不恰当,脓肿可能会破溃,引起胸腔内的感染,如脓胸等并发症,或者脓肿持续存在,转为慢性肺脓肿。例如,慢性肺脓肿患者往往病程较长,肺部组织反复炎症、坏死和修复,导致肺部结构的破坏和纤维组织增生。对于不同年龄的人群,儿童由于呼吸系统发育尚不完善,免疫功能相对较弱,发生吸入性肺脓肿时病情变化可能更迅速,需要更密切的观察和及时的治疗;老年人由于基础疾病较多,免疫功能低下,发生吸入性肺脓肿后治疗难度相对较大,预后也可能相对较差。女性在妊娠、哺乳期等特殊生理时期,机体免疫状态可能会发生变化,也可能影响吸入性肺脓肿的发生和发展。生活方式方面,长期大量吸烟的人群,气道纤毛运动受到抑制,呼吸道防御功能下降,更容易发生吸入性肺脓肿;有酗酒习惯的人群,容易出现意识障碍,增加了病原体吸入的风险。有既往口腔感染病史、肺部基础疾病病史的人群,发生吸入性肺脓肿的概率相对较高,需要在日常生活中更加注意预防,如积极治疗口腔疾病、控制肺部基础疾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