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是由伤寒杆菌引起的急性消化道传染病,通过粪-口途径传播,有持续发热等典型临床表现,可依据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诊断,治疗包括一般治疗和抗菌治疗,预防需管理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儿童在各方面表现和处理有其特点。
一、伤寒的定义
伤寒是由伤寒杆菌引起的急性消化道传染病。伤寒杆菌属于沙门菌属D群,革兰氏染色阴性,有鞭毛,能运动,不产生芽孢和荚膜。
二、伤寒的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被伤寒杆菌污染的水或食物是主要传播媒介,例如污染的水源被人饮用后,容易引起伤寒的流行;此外,接触被伤寒杆菌污染的物品等也可能导致传播。
三、伤寒的临床表现
1.典型症状
持续发热:多为稽留热,体温可在数天内逐渐上升至39-40℃,持续1-2周甚至更长时间。年龄较小的儿童可能发热表现不典型,需密切观察。不同年龄人群中,儿童由于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成熟,发热可能相对更急骤或体温波动相对较大。
相对缓脉:体温升高但脉搏增加不明显,与发热程度不成比例。
全身中毒症状:患者可出现精神萎靡、乏力、食欲减退等,儿童可能表现为哭闹不安、精神差等。
消化道症状:可有食欲不振、腹胀、腹痛等,小儿可能出现呕吐、腹泻等表现,腹泻时需注意与其他感染性腹泻鉴别。
玫瑰疹:病程7-14天,部分患者皮肤可出现淡红色小斑丘疹,称为玫瑰疹,多见于胸腹部,数量较少,一般在10个左右,压之褪色,这是伤寒较具特征性的表现之一,但儿童患者玫瑰疹出现率可能相对较低。
肝脾肿大:病程1周后可出现肝脾肿大,儿童因肝脏相对较大,肝脾肿大可能更易被触及。
2.其他表现:伤寒还可能出现肠出血、肠穿孔等严重并发症,肠穿孔多见于病程第2-3周,儿童发生肠穿孔时病情可能进展迅速,需紧急处理。
四、伤寒的诊断依据
1.流行病学资料:发病前有不洁饮食史或与伤寒患者接触史等。对于有流行地区居住史或旅行史的人群需提高警惕。
2.临床表现:符合上述典型的发热、中毒症状、消化道症状等表现。
3.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白细胞计数一般降低,中性粒细胞减少,淋巴细胞相对增多。儿童血常规特点可能与成人有所不同,需结合儿童自身生理特点分析。
伤寒杆菌培养:血培养是诊断伤寒的重要依据,病程第1-2周阳性率最高;骨髓培养阳性率比血培养更高,尤其适用于已用过抗菌药物治疗、血培养阴性的患者;粪便培养在病程第3-4周阳性率较高。
血清学检查:肥达反应(Widalreaction),即伤寒杆菌血清凝集试验,若抗体效价逐渐升高或“O”抗体≥1:80、“H”抗体≥1:160时有诊断价值。但需注意,儿童的免疫反应与成人不同,肥达反应结果的解读需综合考虑年龄等因素。
五、伤寒的治疗原则
1.一般治疗
隔离:患者需隔离治疗,防止疾病传播。儿童患者的隔离需在合适的医疗环境中进行,确保与其他儿童适当隔离,减少交叉感染风险。
休息:患者需卧床休息,儿童患者应保证充足的休息时间,有利于身体恢复。
饮食:给予易消化、营养丰富的食物,儿童患者需保证足够的营养摄入以支持生长发育和疾病恢复,发热期间可给予流质或半流质饮食,避免食用粗糙、不易消化的食物。
2.抗菌治疗:根据药敏试验选择敏感抗菌药物,常用药物有氟喹诺酮类等,但需注意儿童使用氟喹诺酮类药物可能影响软骨发育,一般不用于18岁以下儿童,可选用第三代头孢菌素等药物。
六、伤寒的预防措施
1.管理传染源:早期发现患者并隔离治疗,对患者的排泄物等进行规范消毒处理。对于儿童患者的密切接触者需进行医学观察,以便早期发现可能的病例。
2.切断传播途径
饮水卫生:保证饮用水安全,提倡喝开水,避免饮用生水,尤其在伤寒流行地区或流行季节。
食品卫生:加强食品卫生管理,不吃变质食物,蔬菜、水果要洗净后食用,儿童的食品更需严格把控卫生情况。
3.保护易感人群:可通过接种伤寒疫苗来提高人群免疫力,但疫苗接种对儿童的保护效果及接种禁忌等需遵循相关免疫规划要求,由专业人员评估后决定是否接种及接种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