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具持续气流受限特征的肺部疾病发病机制与气道肺组织对有害颗粒气体慢性炎症反应增强有关常见病因有吸烟、空气污染、职业粉尘化学物质暴露、呼吸道感染典型症状包括慢性咳嗽、咳痰、气短或呼吸困难等诊断靠肺功能检查及胸部影像学检查稳定期管理有戒烟、药物治疗(支气管舒张剂、糖皮质激素等)、康复治疗急性加重期处理需吸氧、抗感染、用支气管舒张剂预防要避免危险因素、接种疫苗、健康生活方式特殊人群如老年人、儿童、妊娠期女性各有注意事项。
一、定义与病理基础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一种以持续气流受限为特征的肺部疾病,其发病机制主要与气道和肺组织对香烟烟雾等有害颗粒或气体的慢性炎症反应增强有关,导致气道狭窄、黏液分泌增多及肺组织弹性减退,气流受限呈进行性发展。
二、常见病因
1.吸烟:为COPD最主要的危险因素,烟草中的焦油、尼古丁等成分可损伤气道上皮细胞,引发炎症反应,促使COPD发生。
2.空气污染:长期暴露于室外空气污染(如工业废气、汽车尾气)或室内空气污染(如燃料燃烧产生的烟雾)中,可损伤气道黏膜,增加发病风险。
3.职业粉尘和化学物质暴露:长期接触职业性粉尘(如煤矿粉尘、纺织粉尘)及化学物质(如有机溶剂),可直接损伤气道和肺组织。
4.呼吸道感染:儿童期反复呼吸道感染、老年人群免疫力低下时易反复感染,可加重气道炎症,促进COPD进展。
三、典型症状表现
1.慢性咳嗽:常为首发症状,初期晨间咳嗽明显,随病情进展可全天咳嗽,夜间咳嗽不突出。
2.咳痰:多为白色黏液或浆液性泡沫痰,急性加重期痰量增多,可呈脓性。
3.气短或呼吸困难:为标志性症状,早期劳力时出现,随病情进展日常活动甚至休息时均可气短。
4.喘息与胸闷:部分重度患者或急性加重时可出现喘息,胸部紧闷感与呼吸费力、肋间肌收缩有关。
四、诊断评估方法
1.肺功能检查:吸入支气管扩张剂后,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用力肺活量(FVC)<0.7是诊断持续气流受限的关键指标,可明确COPD的严重程度分级(如轻度、中度、重度、极重度)。
2.胸部影像学检查:胸部X线或CT可辅助排除其他肺部疾病(如肺结核、肺癌等),可见肺纹理增粗、紊乱或肺气肿等改变。
五、治疗策略
(一)稳定期管理
1.戒烟:是预防COPD进展的核心措施,可显著延缓肺功能下降。
2.药物治疗:
支气管舒张剂:包括短效(如沙丁胺醇)或长效(如沙美特罗)β受体激动剂、抗胆碱能药物(如异丙托溴铵),可缓解气道痉挛。
糖皮质激素:对于重度且反复急性加重的患者,可吸入糖皮质激素联合长效β受体激动剂(如氟替卡松/沙美特罗)。
其他药物:如磷酸二酯酶-4抑制剂(如罗氟司特),可用于特定重度患者。
3.康复治疗:包括呼吸训练(腹式呼吸、缩唇呼吸)、运动训练(步行、踏车等)及营养支持,可改善呼吸功能与生活质量。
(二)急性加重期处理
1.吸氧:纠正低氧血症,使血氧饱和度维持在90%以上。
2.抗感染: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及病原菌,选用抗生素(如头孢菌素类、喹诺酮类)控制感染。
3.支气管舒张剂:雾化吸入短效支气管舒张剂(如沙丁胺醇、异丙托溴铵)或口服茶碱类药物,缓解气道痉挛。
六、预防举措
1.避免危险因素:严格戒烟,减少接触工业废气、室内污染空气,雾霾天气外出佩戴防护口罩。
2.接种疫苗:流感疫苗可降低COPD急性加重风险,符合条件者可接种肺炎球菌疫苗。
3.健康生活方式:适度锻炼增强体质,保持均衡饮食维持合理体重,保持良好心态,定期进行肺功能监测。
七、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老年人:定期监测肺功能,注意防寒保暖预防呼吸道感染,遵医嘱规范用药,家属需协助观察病情变化,如气短加重、痰量突增等及时就医。
2.儿童:儿童期反复下呼吸道感染可能增加成年后COPD风险,应避免儿童接触二手烟,积极防治儿童呼吸道疾病,若儿童出现长期咳嗽、喘息需及时排查。
3.妊娠期女性:妊娠期应严格戒烟,避免接触污染环境,合并COPD时需在医生指导下谨慎用药,关注母婴健康,定期产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