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呼吸道感染发烧分为起始阶段、体温上升阶段、高热持续阶段、体温下降阶段,起始阶段病原体致体温调定点上移,体温上升阶段机体产热增加、外周血管收缩,高热持续阶段体温维持较高水平且有代谢变化,体温下降阶段散热增加、机体逐渐恢复,不同人群各阶段表现不同需相应观察护理。
一、上呼吸道感染发烧的起始阶段
上呼吸道感染多由病毒(如鼻病毒、流感病毒等)或细菌等病原体侵袭人体上呼吸道引起。在起始阶段,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人体的免疫系统被激活。免疫系统中的免疫细胞会识别病原体,引发一系列免疫反应。此时,可能会出现体温调定点上移的情况。例如,病毒感染人体后,会刺激机体产生内源性致热原,如白细胞介素-1等,这些致热原会作用于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使体温调定点从正常的37℃左右升高到38℃甚至更高,这标志着发烧过程开始启动,患者可能开始感觉发冷、寒战等。
二、体温上升阶段
1.机体产热增加:
当体温调定点升高后,机体为了达到新的调定点温度,会增加产热。肌肉会不自主收缩,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寒战,通过肌肉的快速收缩产生大量热量。同时,甲状腺激素等也会分泌增加,促进细胞代谢,使机体产热增多。对于不同年龄的人群,儿童由于新陈代谢相对旺盛,在体温上升期可能寒战表现相对更明显;老年人由于机体功能减退,产热增加的幅度可能相对较小,但也会通过自身调节机制来尝试升高体温。
从生活方式角度看,处于体温上升阶段的患者如果穿着过少,可能会加重寒冷感,而适当增添衣物有助于缓解寒冷,但要注意不要过度保暖影响散热。
2.外周血管收缩:
为了减少热量散失,外周血管会收缩。皮肤表面的血管收缩后,皮肤温度会降低,患者会感觉皮肤发凉。这种外周血管收缩在不同性别上可能没有明显差异,但对于有基础血管疾病的患者,如动脉硬化患者,外周血管收缩可能会加重血管缺血的情况,需要特别关注。
三、高热持续阶段
1.体温维持在较高水平:
当体温达到新的调定点温度后,会在这个较高水平维持一段时间。此时机体的产热和散热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但产热和散热的水平都高于正常体温时的水平。例如,体温可能维持在38.5℃-39℃甚至更高。在这个阶段,患者的皮肤会发红、发热,因为外周血管已经适应了较高体温下的扩张状态。对于儿童来说,高热持续阶段需要特别注意,因为儿童的神经系统发育尚未完善,高热可能会引起惊厥等并发症,所以要密切监测儿童的体温变化。
从生活方式方面,患者在高热持续阶段需要适当补充水分,因为体温较高时机体通过皮肤和呼吸散失的水分增加,容易出现脱水情况。但要注意避免一次性大量饮水,以免加重心脏负担,可以少量多次饮水。
2.代谢变化:
高热时,机体的代谢率明显升高。蛋白质分解加速,患者可能会出现肌肉酸痛等情况,这是因为蛋白质分解产生的代谢产物在体内堆积。对于有基础疾病如糖尿病的患者,高热会使血糖代谢加快,可能导致血糖波动,需要密切监测血糖情况并调整治疗方案。
四、体温下降阶段
1.散热增加:
体温调定点逐渐恢复到正常水平,机体开始增加散热。外周血管扩张,皮肤血流量增加,皮肤温度升高,患者会感觉皮肤发烫,开始出汗。出汗是机体散热的重要方式,通过汗液蒸发带走热量。对于老年人,由于皮肤汗腺功能减退,出汗可能相对较少,散热效率会降低,需要更谨慎地观察体温变化,避免体温下降不顺利导致体温反复。
不同性别在出汗方面可能没有本质差异,但女性在生理期等特殊时期,身体状态可能会影响出汗情况。从生活方式看,患者在出汗时要及时更换潮湿的衣物,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防止着凉。
2.机体恢复:
随着体温下降,机体的代谢逐渐恢复到正常水平。患者的精神状态一般会逐渐好转,食欲也可能逐渐恢复。但对于患有慢性疾病的患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体温下降后可能需要一段时间来恢复呼吸功能和整体身体状态,要注意观察呼吸、心率等指标的变化。
上呼吸道感染发烧过程是一个机体免疫系统与病原体相互作用,体温调节中枢参与,机体产热和散热不断调整的过程,不同人群在各个阶段会有不同的表现,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观察和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