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风湿关节炎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多见于30-50岁,女性发病率明显高于男性;关节表现为对称性多关节受累、肿胀疼痛及后期畸形;全身有发热、乏力、消瘦等症状;实验室检查可见血常规异常、炎症标志物升高、自身抗体阳性;影像学上X线早期有软组织肿胀等,晚期有畸形,MRI早期可发现滑膜炎症等。
一、发病年龄与性别特点
类风湿关节炎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多见于30-50岁人群。在性别方面,女性发病率明显高于男性,男女发病比例约为1:2-1:4,这可能与女性的内分泌等因素有关,如雌激素可能对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病有一定影响。
二、关节症状特点
1.对称性多关节受累:常累及双手近端指间关节、掌指关节、腕关节等,呈现对称性分布。也就是说,身体一侧的某个关节出现炎症等病变时,相对应部位的关节往往也会受到影响。例如,左手的近端指间关节出现肿胀、疼痛等情况时,右手对应的近端指间关节也较易出现类似表现。这种对称性多关节受累是类风湿关节炎较为典型的关节表现之一,与一些非对称性的关节炎疾病有明显区别。
2.关节肿胀与疼痛:关节肿胀是由于关节滑膜炎症、关节腔积液等原因导致。患者会感到关节疼痛,且疼痛程度可轻可重,在病情活动期疼痛往往较为明显,休息后疼痛可能不会完全缓解,而活动后有时可能会加重。疼痛的性质多为钝痛或胀痛,且具有一定的持续性。
3.关节畸形:随着病情的进展,如果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关节会出现畸形。常见的畸形有手指的尺侧偏斜、天鹅颈样畸形、纽扣花样畸形等,腕关节也可能出现强直等畸形情况。关节畸形会严重影响患者的关节功能,导致患者的日常生活、工作等受到极大限制,比如难以完成精细的手部动作、行走困难等。
三、全身症状特点
1.发热:部分患者在疾病活动期会出现发热症状,一般为低到中度发热,体温多在37.5-38.5℃之间,但也有少数患者会出现高热。发热往往是由于炎症反应导致机体的体温调节中枢功能紊乱引起。
2.乏力:患者常感到全身乏力,即使经过充分休息也难以缓解。这是因为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机体长期处于炎症状态,消耗较多能量,同时炎症因子等可能会影响身体的代谢和功能,从而导致患者出现乏力感,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活动能力。
3.消瘦:由于疾病的慢性消耗以及患者食欲可能受到一定影响等因素,部分患者会出现消瘦的情况。体重会逐渐下降,身体变得虚弱,进一步影响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和对疾病的抵抗力。
四、实验室检查特点
1.血常规:多数患者会出现轻度至中度贫血,白细胞计数可正常或轻度升高,活动期血小板计数常增高。贫血可能与慢性炎症导致的红细胞生成抑制等因素有关;白细胞计数变化与炎症反应程度相关;血小板计数增高可能与机体的炎症应激反应有关。
2.炎症标志物:红细胞沉降率(ESR)常增快,C-反应蛋白(CRP)也多升高,它们都是反映炎症活动度的重要指标。ESR是由于血浆中纤维蛋白原等增多,使红细胞沉降速度加快,在类风湿关节炎活动期往往明显升高;CRP是一种急性时相反应蛋白,在炎症刺激下迅速升高,其水平与疾病的活动程度密切相关,病情缓解时CRP水平可下降。
3.自身抗体:类风湿因子(RF)是最常见的自身抗体之一,约70%-80%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RF阳性,但RF阳性也可见于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及部分健康人群。抗环瓜氨酸肽抗体(抗CCP抗体)对类风湿关节炎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其阳性率约60%-70%,而且抗CCP抗体阳性的患者往往病情更容易出现进展,关节破坏等情况相对更严重。
五、影像学特点
1.X线检查:早期可见关节周围软组织肿胀、关节端骨质疏松;随着病情进展,可见关节间隙变窄、关节面骨质破坏,晚期则出现关节半脱位、强直等畸形表现。X线检查可以直观地观察关节的骨质变化等情况,对于评估病情的严重程度和进展有一定帮助。
2.磁共振成像(MRI):在疾病早期就能发现关节滑膜的炎症、关节腔积液等情况,比X线检查更敏感。对于早期诊断类风湿关节炎以及评估关节病变的范围和程度有重要价值,能够更早地发现一些细微的关节病变,有助于及时采取治疗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