喘息性支气管炎和哮喘的区别
喘息性支气管炎是婴幼儿时期有喘息表现的急性支气管炎,多与感染有关,发病机制与感染致支气管黏膜改变及气道反应性增高有关,临床表现有喘息、咳嗽等,诊断靠病史、表现和检查,治疗对症,预防增强体质等;哮喘是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发病机制涉多种机制,有遗传倾向,临床表现有反复发作症状,诊断靠表现、肺功能和过敏原检测,治疗遵循长期原则,预防避免接触过敏原等。
一、定义与发病机制
喘息性支气管炎:是一种发生在婴幼儿时期的有喘息表现的急性支气管炎,多与感染有关,病原体主要为病毒,如呼吸道合胞病毒等,其发病机制可能与感染引起支气管黏膜充血、水肿,导致支气管狭窄,同时气道反应性轻度增高有关,多见于3岁以下小儿,常在上呼吸道感染2-3天后出现持续性干咳和发作性喘息。
哮喘:是一种由多种细胞(如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T淋巴细胞等)和细胞组分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发病机制涉及气道免疫-炎症机制、神经调节机制及其相互作用等,其气道炎症具有高反应性,可引起广泛而多变的可逆性气流受限,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儿童时期发病较为常见,有一定遗传倾向,往往有家族过敏史,如父母有过敏性鼻炎、哮喘等病史。
二、临床表现
喘息性支气管炎:
症状:主要症状为喘息、咳嗽,喘息一般为低到中度喘息,发作时双肺可闻及散在或弥漫性、以呼气相为主的哮鸣音,可有发热,体温一般为低热或中度发热,病程一般为3-5天,多数预后良好,但部分患儿可能在日后发展为哮喘。
年龄因素影响:婴幼儿时期由于气道较狭窄,喘息表现可能相对突出,且因免疫功能相对较弱,容易反复发生感染诱发喘息性支气管炎。
哮喘:
症状:典型症状为反复发作的喘息、气急、胸闷或咳嗽,常在夜间及凌晨发作或加重,发作时双肺可闻及弥漫性、以呼气相为主的哮鸣音,呼气相延长,症状可经治疗缓解或自行缓解。不同年龄阶段哮喘表现可能有差异,婴幼儿哮喘往往表现为反复咳嗽,夜间和(或)清晨发作明显,喘息症状相对不突出;学龄期儿童哮喘症状相对典型,喘息、咳嗽等表现较明显。
性别与生活方式影响:目前尚无明确性别差异导致哮喘发病有显著不同,但生活方式中接触过敏原情况对哮喘影响较大,如居住环境中粉尘螨、宠物毛发等过敏原暴露可诱发哮喘发作。
三、诊断要点
喘息性支气管炎:主要根据病史(如近期有上呼吸道感染史)、临床表现(喘息、咳嗽等)及体格检查(双肺哮鸣音等)进行诊断,一般缺乏特异性的实验室检查来确诊,胸部X线检查可无明显异常或仅有肺纹理增粗。
哮喘:
临床表现:反复发作的喘息等症状,多与接触变应原、冷空气、物理、化学性刺激、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运动等有关。
肺功能检查:是诊断哮喘的重要手段,通过通气功能检测(如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占用力肺活量百分比(FEV/FVC)等指标)及支气管舒张试验、支气管激发试验等可明确气道是否存在可逆性气流受限,对于5岁以下儿童,可通过潮气呼吸肺功能检测辅助诊断。
过敏原检测:可通过皮肤点刺试验、血清特异性IgE检测等明确患儿是否存在过敏原,有助于哮喘的病因诊断和避免接触过敏原预防发作。
四、治疗与预防
喘息性支气管炎:
治疗:主要是对症治疗,如喘息明显可使用支气管舒张剂,如沙丁胺醇等缓解症状,有感染证据时可适当使用抗感染药物,如病毒感染一般不需要使用抗病毒药物,细菌感染可根据情况选用抗生素。
预防:注意增强婴幼儿体质,避免接触感染源,保持室内空气流通等。
哮喘:
治疗:遵循长期、持续、规范、个体化的治疗原则,急性发作期可使用速效支气管舒张剂缓解症状,如沙丁胺醇气雾剂等;慢性持续期和临床缓解期需要长期抗炎治疗,如吸入性糖皮质激素等,同时要避免接触过敏原等诱发因素。
预防:明确过敏原的患儿应尽量避免接触过敏原,如对尘螨过敏的患儿应保持室内清洁,勤洗晒被褥等;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减少呼吸道感染的发生,呼吸道感染往往是哮喘发作的重要诱因。对于特殊人群如儿童哮喘患者,要注意其生长发育情况,长期使用吸入性糖皮质激素时要监测身高增长等情况,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尽量选择对儿童生长发育影响较小的治疗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