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原体肺炎由肺炎衣原体引起,传播靠飞沫或呼吸道分泌物,起病缓,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后咳嗽,肺部体征不明显,影像有多种浸润影,实验室可病原学及血常规检查,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治疗;支原体肺炎由肺炎支原体所致,通过飞沫传播,起病可急可缓,咳嗽剧烈,肺部体征少,影像呈节段性浸润,实验室可血清学等检查,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治疗,儿童、老年人及有基础疾病人群感染时各有特殊情况需注意。
支原体肺炎:由肺炎支原体所致,肺炎支原体是一种比细菌小、比病毒大的微生物,主要通过飞沫传播,在学校、家庭等人群密集场所易造成传播。
临床表现方面
症状表现:
衣原体肺炎:起病相对较缓,早期可表现为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如鼻塞、流涕、咽痛等,之后可出现咳嗽,多为刺激性干咳,可持续较长时间,部分患者可伴有发热,体温一般为低热或中度发热,也有少数患者体温较高。儿童患者可能全身症状相对明显,可伴有乏力、头痛等。
支原体肺炎:起病可急可缓,咳嗽较为突出,多为剧烈的刺激性干咳,有时可表现为顽固性咳嗽,类似百日咳样咳嗽,发热程度不一,可呈低热至高热,部分患者伴有咽痛、头痛、肌肉酸痛等全身症状,儿童患者也可能出现呼吸困难等表现相对较明显的情况。
体征方面:
衣原体肺炎:肺部体征多不明显,有时可闻及少许干湿啰音,与肺部病变程度不一定完全相符。
支原体肺炎:肺部体征相对较少,部分患者可在肺部听到干湿啰音,少数重症患者可能出现呼吸音减弱、胸膜摩擦音等。
影像学表现方面
衣原体肺炎:胸部X线或CT检查可见肺部多种形态的浸润影,常为单侧下叶浸润,表现为节段性肺炎,严重者可呈广泛双侧肺炎,影像学改变可持续较长时间,有的患者肺部阴影吸收较缓慢。
支原体肺炎:胸部X线检查可见肺部多种形态的浸润影,呈节段性分布,以肺下野多见,有时呈单侧下叶浸润,少数可呈广泛双侧肺炎表现,CT检查可见更细微的肺部病变情况,如小叶间隔增厚等,且部分患者影像学改变与临床症状轻重不一定完全一致。
实验室检查方面
衣原体肺炎:
病原学检查:可通过咽拭子、痰液等标本进行衣原体培养,但培养方法较为复杂,阳性率相对较低;也可采用核酸扩增技术检测衣原体核酸,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血清学检查中,特异性抗体检测如补体结合试验、微量免疫荧光试验等,急性期和恢复期双份血清抗体滴度升高4倍以上有诊断意义。
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多正常或轻度升高,淋巴细胞比例可相对增高。
支原体肺炎:
病原学检查:肺炎支原体培养较为困难,临床上常用血清学方法检测肺炎支原体抗体,如冷凝集试验,约一半以上的支原体肺炎患者冷凝集试验阳性,滴度≥1:32,如果滴度逐步升高更有诊断价值;也可通过核酸检测技术检测肺炎支原体核酸来明确诊断。
血常规:白细胞计数一般正常或轻度增高,以中性粒细胞为主或淋巴细胞比例轻度增高。
治疗方面
衣原体肺炎:常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治疗,如红霉素等,但近年来衣原体对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耐药情况有增多趋势,此时可能根据药敏试验选用其他合适的抗生素。
支原体肺炎: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是治疗支原体肺炎的常用药物,如阿奇霉素等,一般疗程相对较长,对于剧烈咳嗽者可适当使用镇咳药物对症处理。
特殊人群情况
儿童:儿童感染衣原体肺炎或支原体肺炎时,症状可能相对成人更不典型,病情变化较快,需密切观察。在治疗时需根据儿童的年龄、体重等合理考虑药物的选择和使用,但要避免不恰当的药物使用,如低龄儿童使用不适当的抗生素等情况。例如婴儿感染支原体肺炎时,可能更容易出现呼吸困难等严重表现,需要更加精细的护理和监测。
老年人:老年人患衣原体肺炎或支原体肺炎时,机体抵抗力相对较弱,病情可能较重,容易出现并发症,如呼吸衰竭等。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要更加注重全面评估身体状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同时要注意药物可能带来的不良反应等问题。
有基础疾病人群:如患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感染衣原体或支原体肺炎时,病情可能相互影响,加重基础疾病的症状,治疗时需要综合考虑基础疾病的情况和肺炎的治疗,在选择药物等方面要更加谨慎,避免药物之间的不良相互作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