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喘息和哮喘的区别
儿童喘息与哮喘在定义、发病机制、症状表现、诊断要点、治疗管理及受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等因素影响及应对上有区别。儿童喘息是多种因素致气道暂时性痉挛狭窄的症状,单次发作常见;儿童哮喘是慢性气道炎症性疾病,有反复发作性等特点。诊断分别依据不同情况,治疗管理方式不同,且各因素对两者有不同影响及相应应对措施。
一、定义与发病机制
儿童喘息:是一种症状,多种因素可引起,如呼吸道感染(病毒感染较为常见,像鼻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等感染可导致气道炎症,引起喘息表现)、气道异物、环境因素(接触过敏原、刺激性气体等)等,其发病机制主要是气道暂时性的痉挛、狭窄等,导致呼吸时出现喘息声响,但不一定是哮喘。
儿童哮喘:是一种慢性气道炎症性疾病,发病机制与气道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有关,涉及多种细胞(如肥大细胞、嗜酸性粒细胞等)和细胞组分参与。患儿自身存在气道高反应性,在接触过敏原(如花粉、尘螨等)、呼吸道感染等诱因下,气道炎症加重,引起气道狭窄、黏液分泌增多,出现反复发作的喘息、咳嗽、气促、胸闷等症状。
二、症状表现特点
儿童喘息:喘息症状可因诱因不同而发作,单次发作较为常见,诱因去除后喘息可能缓解。例如因病毒感染引起的喘息,在感染控制后喘息多可减轻,但可能在再次接触类似诱因时再次发作。喘息发作时听诊可闻及呼气性哮鸣音,但相对不如哮喘典型和持续。
儿童哮喘:症状具有反复发作性,喘息多呈反复出现,且往往有一定的时间规律,如夜间和(或)清晨发作或加重较为常见。喘息症状相对较重且持续时间可能较长,除了喘息外,还常伴有咳嗽(多为刺激性干咳)、气促、胸闷等症状,听诊可闻及双肺弥漫性哮鸣音,且哮鸣音较为明显和持久。
三、诊断要点
儿童喘息:主要依据病史、症状和体格检查等。详细询问诱因、发作情况等病史,通过听诊等体格检查发现喘息体征,但要排除其他可引起喘息的疾病,如先天性气道畸形等。一般单纯喘息在去除诱因后多可缓解,若要明确是否为哮喘还需进一步评估。
儿童哮喘:诊断需要综合考虑。临床表现上有反复发作的喘息等症状,肺功能检查是重要的诊断依据,如支气管舒张试验阳性(吸入支气管舒张剂后FEV增加≥12%且FEV增加绝对值≥200ml)、支气管激发试验阳性等可支持哮喘诊断。同时要排除其他引起喘息的疾病。对于年龄较小的儿童,还可结合过敏原检测等辅助检查,若存在明确过敏原接触史且与喘息发作相关,也有助于哮喘的诊断。
四、治疗与管理
儿童喘息:治疗主要是针对诱因进行处理。如果是感染因素引起,需进行相应的抗感染治疗;如果是环境因素引起,要避免接触相关诱因。一般以对症缓解喘息症状为主,如使用支气管舒张剂等缓解气道痉挛,但需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重点是去除诱因和缓解当下的喘息不适。
儿童哮喘:治疗强调长期、规范的管理。需要避免接触过敏原等诱因,药物治疗方面常用吸入性糖皮质激素(如布地奈德等)抗炎,联合支气管舒张剂(如沙丁胺醇等)缓解症状。同时要进行定期的病情评估,根据病情调整治疗方案,目标是控制症状,减少发作,维持正常的肺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五、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等因素的影响及应对
年龄:婴幼儿喘息可能与病毒感染等关系密切,而年长儿哮喘可能与过敏原接触等关系更明显。对于婴幼儿喘息,要特别注意加强护理,避免接触感染源等;对于哮喘患儿,不同年龄阶段用药等治疗方式有一定差异,要根据儿童生长发育特点进行个体化治疗。
性别:在儿童喘息和哮喘的发生发展上,目前没有明显的性别差异导致本质性的不同,但在症状表现等方面可能无显著性别倾向,主要还是根据个体的具体病情进行处理。
生活方式:良好的生活方式对儿童喘息和哮喘的管理很重要。例如,保持室内环境清洁,减少尘螨等过敏原接触;鼓励儿童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但要避免在接触过敏原等易诱发喘息的环境中进行剧烈运动;合理的饮食,避免食用可能引起过敏等诱发喘息的食物等。
病史:有家族过敏史等病史的儿童,发生哮喘的风险相对较高。对于这类儿童,要更密切关注其呼吸道情况,早期识别喘息等症状,做好预防和早期干预工作,如加强过敏原监测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