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中毒可由摄入过多水分、水排出减少、低渗性体液丢失引发。摄入过多水分包括生理性大量饮水、精神性烦渴及医源性静脉输液过多过快;水排出减少涉及肾功能不全的急性少尿期、慢性晚期,抗利尿激素分泌过多的中枢神经疾病、药物因素,以及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低渗性体液丢失包含胃肠道大量呕吐腹泻、皮肤大量出汗未补电解质等情况,这些都会打破水盐代谢平衡导致水中毒。
一、摄入过多水分
1.生理性摄入过多
大量饮水:健康人群在短时间内大量饮水,例如在炎热天气下一次性饮用数升水,肾脏的排水能力是有限的,正常情况下肾脏每小时大约能排出800-1000ml的水分,如果短时间内摄入水分远超肾脏的排泄能力,就可能导致水中毒。比如一个人在剧烈运动后大量饮用白开水而未适当补充电解质,就容易出现这种情况。
精神性烦渴:部分精神障碍患者可能存在精神性烦渴的情况,会无节制地大量饮水,超出机体正常的调节范围,进而引发水中毒。这种情况在一些有精神疾病基础的人群中较为常见,由于精神因素导致饮水行为失控,打破了水盐代谢平衡。
2.医源性摄入过多
静脉输液过多过快:在临床治疗中,如果静脉输液速度过快、量过大,尤其是对于心、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其肾脏的排水功能受限,输入过多的液体就会导致水在体内潴留,引发水中毒。例如,对于心力衰竭患者,心脏泵血功能减弱,过多的静脉输液会加重心脏负担,同时肾脏排水减少,容易出现水中毒状况;对于肾功能衰竭患者,肾小球滤过率下降,过多输液会使体内水分积聚。
二、水排出减少
1.肾功能不全
急性肾功能不全少尿期:各种原因导致的急性肾功能不全进入少尿期时,肾脏的滤过功能急剧下降,尿液生成减少,体内水分排出大幅减少,从而使水分在体内潴留引起水中毒。例如严重创伤、大失血等导致的急性肾功能不全,肾小球滤过率降低,水无法正常排出体外。
慢性肾功能不全晚期:慢性肾功能不全发展到晚期,肾脏的结构和功能严重受损,肾小球滤过率显著降低,肾脏对水的排泄能力明显下降,即使日常的水分摄入正常,也可能因为排水不足而引发水中毒。这类患者往往存在长期的肾脏疾病史,如慢性肾小球肾炎等,病情逐渐进展至晚期。
2.抗利尿激素分泌过多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如颅脑外伤、脑出血、脑梗死等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可导致抗利尿激素(ADH)分泌异常增多。ADH增多会使肾脏对水的重吸收增加,水分潴留,引发水中毒。例如,脑出血患者由于颅内病变影响了下丘脑-垂体轴的功能,导致ADH分泌紊乱,过多的ADH作用于肾脏,使水重吸收增加,进而出现水中毒症状。
药物因素:某些药物也可引起抗利尿激素分泌过多,如某些镇静催眠药、抗精神病药等。这些药物可能通过影响下丘脑-垂体轴的功能,导致ADH分泌增多,使机体水重吸收增加,从而增加水中毒的风险。例如长期服用某些抗精神病药物的患者,需要密切关注水盐代谢情况,因为这类药物可能干扰正常的水盐平衡调节。
3.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时,醛固酮分泌减少,醛固酮具有保钠排钾的作用,醛固酮减少会影响肾脏对水钠的重吸收和排泄,同时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还可能影响抗利尿激素的调节,导致水排出减少,容易引发水中毒。例如原发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患者,由于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不足,水盐代谢紊乱,容易出现水中毒相关表现。
三、低渗性体液丢失
1.胃肠道丢失
大量呕吐、腹泻:频繁的呕吐和腹泻会导致大量消化液丢失,而消化液属于低渗液体,在丢失消化液的同时如果只补充水分而不补充电解质,会导致细胞外液低渗,刺激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肾脏重吸收水增多,同时细胞外液低渗又会使水分向细胞内转移,最终引起水中毒。比如急性胃肠炎患者,剧烈呕吐和腹泻后,如果只是单纯大量饮水而不补充电解质溶液,就容易发生水中毒。
2.皮肤丢失
大量出汗未补充电解质:在高温环境下大量出汗,汗液是低渗液体,大量出汗后如果只补充水分而不补充氯化钠等电解质,会造成细胞外液低渗,同样会引发抗利尿激素分泌改变,导致水重吸收增加和水分向细胞内转移,从而引起水中毒。例如长时间在高温环境中工作的工人,大量出汗后未及时补充含电解质的饮料,就有发生水中毒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