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通过观察宝宝尿量、口腔黏膜和前囟门、精神状态、皮肤弹性、口渴情况等来判断是否脱水,不同年龄宝宝(新生儿、婴儿期、幼儿期)脱水判断各有特殊考虑,如新生儿前囟门张力变化更敏感、婴儿期需关注尿量和皮肤弹性、幼儿期要结合活动能力等判断。
1.正常情况:对于婴儿来说,每天排尿次数相对较多,一般足月婴儿每天排尿6-8次左右,随着月龄增长,排尿次数会逐渐稳定。如果宝宝摄入足够的水分,尿液颜色通常是接近无色或淡黄色,且尿量能维持正常的排尿频率。例如,6个月以内纯母乳喂养的宝宝,若喂养正常,每天可能有4-6次较规律的排尿。
2.脱水时的表现:当宝宝脱水时,尿量会明显减少。这是因为身体为了保存水分,肾脏会减少尿液的生成。比如,婴儿可能8小时以上没有排尿,较大的宝宝也会出现排尿次数减少,同时尿液颜色会变深,呈深黄色甚至琥珀色等。
查看口腔黏膜和前囟门
1.口腔黏膜:
正常情况:宝宝口腔黏膜应该是湿润且粉红色的。例如,健康宝宝张开嘴巴时,能看到口腔内部黏膜光滑、有光泽,水分充足。
脱水时的表现:脱水的宝宝口腔黏膜会变得干燥。可以用干净的棉签轻轻擦拭宝宝口腔内侧,如果棉签很快变干,说明口腔黏膜干燥,提示可能存在脱水情况。
2.前囟门:
正常情况:婴儿的前囟门通常是平坦或微微凹陷的状态。比如,6个月-1岁的婴儿前囟门大小约为1-2厘米×1-2厘米,触摸时感觉平坦。
脱水时的表现:当宝宝脱水时,前囟门会出现明显凹陷。如果前囟门凹陷较严重,说明脱水程度可能比较明显。但需要注意的是,前囟门的情况需要结合其他表现综合判断,因为一些特殊情况可能也会影响前囟门状态,不过脱水时前囟门凹陷是比较典型的表现之一。
观察精神状态
1.正常情况:宝宝精神状态良好,会有正常的活泼表现,比如能正常玩耍、对周围事物有较好的反应、眼神明亮等。例如,健康的婴幼儿会积极回应家人的逗弄,有正常的肢体活动和表情。
2.脱水时的表现:轻度脱水的宝宝可能会出现烦躁不安的情况,这是因为身体缺水导致不适。中度脱水时,宝宝精神萎靡,反应变得迟钝,对周围事物的关注度降低。重度脱水时,宝宝可能会出现嗜睡甚至昏迷等严重精神状态改变,这是因为身体严重缺水,影响了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
检查皮肤弹性
1.正常情况:用手指轻轻按压宝宝的脸颊、腹部或大腿内侧等部位的皮肤,松开手指后,皮肤会迅速恢复原状。比如,按压宝宝腹部皮肤后,皮肤能很快弹回,保持平整状态。
2.脱水时的表现:脱水的宝宝皮肤弹性会变差。当用手指按压皮肤后,皮肤回缩的速度变慢,会出现皮肤褶皱不易恢复的情况。例如,按压宝宝大腿内侧皮肤,松开后皮肤褶皱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平复,提示宝宝可能存在脱水。
关注宝宝的口渴情况
1.正常情况:宝宝在不缺水时,一般不会主动表现出强烈的口渴欲望,但如果有适量饮水需求时会有相应的表现,比如看到水杯会有想要饮用的动作等。
2.脱水时的表现:脱水的宝宝会表现出明显的口渴症状,可能会频繁哭闹着要喝水,或者主动寻找水源,这是身体缺水后发出的信号,提示需要补充水分来纠正脱水状态。
不同年龄宝宝脱水判断的特殊考虑
1.新生儿:新生儿脱水判断相对更需谨慎,除了上述观察尿量、口腔黏膜、皮肤弹性等情况外,还需注意前囟门的张力变化更为敏感。因为新生儿前囟门尚未完全闭合,脱水时前囟门凹陷可能更早出现且更明显。同时,新生儿的精神状态改变可能更为隐匿,需要密切观察其吃奶情况,若脱水时新生儿可能会出现吃奶量明显减少的情况,这也是判断脱水的一个重要线索。
2.婴儿期:婴儿期宝宝活动量相对增加,对水分的需求较大,此阶段要特别关注尿量和皮肤弹性的变化。由于婴儿不会准确表达口渴,所以家长更要通过观察尿量、精神状态等方面来判断是否脱水。例如,纯母乳喂养的婴儿,若母亲喂养量不足或者环境温度过高导致出汗多,容易发生脱水,此时要重点观察宝宝的排尿情况和皮肤弹性。
3.幼儿期:幼儿期宝宝能简单表达自身感受,家长可以询问宝宝是否口渴,但也要结合其他客观表现。此阶段宝宝如果脱水,除了上述观察指标外,还需注意其活动能力的变化,脱水严重时可能会出现行走不稳等情况,因为身体缺水影响了肌肉的正常功能和神经系统的协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