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湿热与类风湿关节炎在定义、病因、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治疗原则及特殊人群注意事项等方面存在差异。风湿热与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密切相关,可累及多部位,治疗需抗感染和抗风湿;类风湿关节炎是自身免疫性疾病,病因不明,关节症状有特点,治疗包括药物和手术,特殊人群治疗需注意相关问题
一、疾病定义
1.风湿热:是一种与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密切相关的全身性结缔组织的非化脓性疾病,可累及心脏、关节、中枢神经系统和皮下组织,最常侵犯5-15岁儿童及青少年。
2.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以侵蚀性、对称性多关节炎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慢性、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任何年龄均可发病,高峰年龄在30-50岁,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
二、病因
1.风湿热:主要由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引起,当人体咽部感染该菌后,机体产生免疫反应,导致自身组织损伤。
2.类风湿关节炎: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遗传、感染、性激素等因素有关。遗传易感性在发病中起重要作用,感染因素可能是触发免疫反应的诱因,性激素影响该病的发生与发展,女性发病多于男性可能与性激素有关。
三、临床表现
1.风湿热
关节症状:呈游走性、多发性关节炎,以膝、踝、肘、腕等大关节为主,局部可出现红、肿、热、痛,一般在数日内消退,不留畸形,但易反复发作。
心脏症状:可累及心脏,引起心肌炎、心内膜炎等,表现为心悸、气短、心前区不适等,查体可闻及心脏杂音等。
其他症状:可有发热、皮下结节、环形红斑等,皮下结节多位于肘、腕、膝、踝等关节伸侧的骨质隆起或肌腱附着处,圆形或椭圆形,质硬无压痛;环形红斑为淡红色、环形、中央苍白,多见于躯干及四肢近端。
2.类风湿关节炎
关节症状:多呈对称性、持续性关节肿胀和疼痛,最常累及双手近端指间关节、掌指关节、腕关节等小关节,晚期可出现关节畸形,如手指的尺侧偏斜、天鹅颈样畸形、纽扣花样畸形等,还可导致关节功能障碍。
关节外症状:可有类风湿结节,多发生在关节隆突部及受压部位的皮下,如前臂伸面、肘部等,大小不一,质硬无压痛;还可出现乏力、低热、贫血等全身症状。
四、实验室检查
1.风湿热
链球菌感染证据:血清学检查可见抗链球菌溶血素O(ASO)升高,咽拭子培养可分离出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
急性期反应物:血沉增快、C反应蛋白升高,提示炎症反应活跃。
自身抗体:抗心肌抗体等可能阳性。
2.类风湿关节炎
自身抗体:类风湿因子(RF)可阳性,抗环瓜氨酸肽抗体(抗CCP抗体)对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特异性较高;还可有抗角蛋白抗体等阳性。
急性期反应物:血沉增快、C反应蛋白升高,反映病情活动度。
血常规:可有贫血,白细胞及血小板可升高。
五、影像学检查
1.风湿热:一般无特异性影像学改变,若有心脏炎,超声心动图可发现心脏瓣膜病变等。
2.类风湿关节炎
X线检查:早期可见关节周围软组织肿胀、关节端骨质疏松;晚期可见关节间隙狭窄、关节面破坏、关节半脱位和关节畸形等。
磁共振成像(MRI):早期可发现关节滑膜增厚、骨髓水肿等,有助于早期诊断。
六、治疗原则
1.风湿热
抗感染治疗:使用青霉素等药物消除链球菌感染灶。
抗风湿治疗:常用阿司匹林等药物控制关节炎症状,有心脏炎者需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如泼尼松等。
2.类风湿关节炎
药物治疗:包括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等)缓解疼痛和炎症;改善病情抗风湿药(如甲氨蝶呤等)延缓病情进展;生物制剂等可用于病情较重者。
手术治疗:晚期关节畸形严重影响功能者可考虑关节置换等手术治疗。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风湿热患者: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在治疗风湿热时使用药物需特别注意药物对生长发育的影响,如使用糖皮质激素可能影响身高增长等,应密切监测生长指标,同时积极控制链球菌感染,预防复发。
2.老年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老年患者常伴有其他基础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在选择治疗药物时需考虑药物相互作用,如非甾体抗炎药可能增加胃肠道出血和心血管不良事件风险,应谨慎使用,并监测肝肾功能、心血管功能等。
3.女性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女性患者在妊娠期间病情可能会有变化,需要在风湿科和产科医生的共同监测下调整治疗方案,部分药物在妊娠期间使用需权衡利弊,产后哺乳时也需考虑药物是否会通过乳汁影响婴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