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暑受身体、环境、生活方式及特殊人群等多因素影响。身体方面,儿童基础代谢高、青壮年新陈代谢旺、男性肌肉产热多、甲亢患者代谢快易中暑,汗腺功能异常者散热差易中暑,老年人汗腺退化散热弱易中暑;环境方面,高温高湿暴露时长及通风不良会阻碍散热致中暑;生活方式上,水分摄入不足影响代谢散热,缺乏防暑知识准备易在高温环境中暑;特殊人群中,儿童体温调节差、老年人器官功能衰退及患慢性病、肥胖人群脂肪导热差产热多,均更易中暑,需针对性采取防暑措施。
一、身体因素相关
1.基础代谢率较高:对于儿童来说,其身体的基础代谢率通常比成年人更高,产生的热量相对较多,在相同环境下更容易出现热量积聚进而中暑;而青壮年若本身新陈代谢旺盛,也可能比一般人更易中暑。从性别角度,男性一般肌肉量相对较多,肌肉运动时产热也更多,如果男性进行高强度体力活动且未做好防暑措施,就较易中暑。患有甲状腺功能亢进等疾病的人群,由于体内甲状腺激素水平异常升高,会加速机体新陈代谢,使产热增加,比常人更易处于中暑风险中。
2.汗腺功能异常:部分人群存在汗腺功能障碍问题,比如先天性汗腺发育不良者,其身体散热主要依靠汗腺分泌汗液蒸发来实现,汗腺功能异常会导致散热效率大幅降低,在高温环境下很容易中暑。一些皮肤病患者,如严重的特应性皮炎患者,皮肤汗腺可能受到炎症等因素影响,影响正常的汗液分泌与散热功能,增加中暑几率。老年人的汗腺功能本身会随着年龄增长而退化,汗腺分泌汗液的能力下降,散热能力减弱,所以老年人相对更易中暑。
二、环境因素相关
1.高温高湿环境暴露时间长:在持续高温且湿度较大的环境中工作或活动,比如长时间处于炎热的建筑工地、闷热的工厂车间等场所,人体散热会受到环境湿度的极大阻碍,汗液难以蒸发,热量不断在体内积聚,就容易引发中暑。在夏季持续的高温天气里,如果长时间待在没有良好通风降温设施的户外,像长时间在户外进行体育锻炼、田间劳作等,也会因为处于高温高湿环境时间过长而增加中暑风险。
2.环境通风不良:如果所处环境通风状况差,例如在密闭的室内空间,空气不流通,热量无法及时散发,人体周围的热空气不断积聚,会使人体周围的温度环境持续升高,影响散热,从而容易导致中暑。像一些老式居民楼中没有良好的通风设备,在夏季高温时室内温度可能很高,长时间待在这样的环境中就易中暑。
三、生活方式因素相关
1.水分摄入不足:日常生活中饮水过少,会导致人体血液浓缩,血液循环量相对减少,肾脏等器官的灌注不足,影响机体的正常代谢与散热功能。比如在炎热天气下,没有及时补充水分,只是依靠口渴才喝水,往往已经处于轻度脱水状态,此时就更容易中暑。一些工作繁忙的人群,常常因为忽略饮水而导致水分摄入不足,增加中暑风险。
2.缺乏防暑知识与准备:不了解防暑的基本常识,比如不知道在高温时段应尽量避免外出,不清楚如何正确使用防暑降温用品等。例如在夏季高温时,没有提前准备好遮阳帽、防晒霜、充足的饮用水等防暑物品,就可能在高温环境中因为没有及时采取防护措施而中暑。一些长期在室内工作突然到户外高温环境中的人群,由于缺乏防暑知识,很容易发生中暑。
四、特殊人群情况
1.儿童:儿童的体温调节中枢尚未发育完善,对环境温度变化的适应能力较差。而且儿童往往活泼好动,在高温环境下活动时产热增加,但自身散热能力相对较弱。另外,儿童可能不能准确表达自己的不适,容易被家长忽视防暑措施。所以家长需要特别注意在高温天气避免带儿童长时间处于户外高温环境,要给儿童穿着轻薄透气的衣物,及时补充水分等。
2.老年人:老年人各器官功能衰退,包括心血管系统功能下降,散热时血液循环调节能力减弱;皮肤汗腺功能退化,散热能力差。老年人可能本身还患有多种慢性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这些疾病会影响机体的代谢与循环功能,进一步增加中暑的易感性。老年人在高温天气要尽量待在凉爽的室内,避免长时间外出,身边最好有人陪伴,以便能及时发现中暑迹象并采取措施。
3.肥胖人群:肥胖人群体内脂肪较多,而脂肪的导热性比肌肉等组织差,会影响热量的散发。同时,肥胖人群体重较大,活动时耗能更多,产热也更多,在高温环境下更容易出现热量积聚而中暑。肥胖人群需要更加注意控制在高温环境中的活动时间,选择凉爽通风的场所活动,并且要保证充足的水分摄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