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食物中毒类型包括细菌性、真菌毒素、有毒动植物、化学性食物中毒。细菌性如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食物中毒,有不同症状表现及对不同人群影响;真菌毒素有黄曲霉毒素、霉变甘蔗中毒,损害相应器官或致神经系统损伤等;有毒动植物包括毒蘑菇、含氰苷类植物、河豚中毒,症状多样且影响不同人群;化学性有有机磷农药、亚硝酸盐中毒,分别抑制胆碱酯酶或致血红蛋白异常,对不同人群有不同严重影响。
沙门氏菌食物中毒:多由食用被沙门氏菌污染的禽、畜、蛋、肉等动物性食品引起。沙门氏菌在自然界分布广泛,该菌在适宜温度下(一般20-37℃)繁殖较快,可产生内毒素等有害物质。患者多在进食后数小时至2-3天内出现症状,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胃肠道症状,严重者可能出现发热、脱水、电解质紊乱等情况。例如,食用未煮熟的被污染的鸡肉等食物易引发此类中毒。对于儿童,由于其免疫系统相对较弱,感染后可能症状相对更严重,恢复时间可能更长;对于老年人,本身身体机能衰退,可能更易出现脱水等严重并发症。
金黄色葡萄球菌食物中毒:常因食用被金黄色葡萄球菌及其产生的肠毒素污染的食物所致,如剩饭、奶制品、肉类等。该菌在合适条件下可产生耐热的肠毒素,人摄入含肠毒素的食物后,一般1-6小时内发病,主要症状为剧烈呕吐、腹痛、腹泻等,呕吐较为明显,严重时可导致脱水、电解质失衡等。儿童和老年人同样是高危人群,儿童可能因呕吐导致营养摄入不足影响生长发育,老年人则可能因脱水等加重心脑血管等基础疾病的风险。
大肠杆菌食物中毒:某些血清型的大肠杆菌可引起食物中毒,常见于食用被污染的肉类、蛋类、蔬菜等。例如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感染,患者一般在进食后1-10天出现症状,主要有腹痛、腹泻(可发展为血性腹泻)、发热等,严重者可能引发溶血尿毒综合征等并发症。儿童感染后出现溶血尿毒综合征的风险相对较高,老年人本身可能有基础疾病,感染后病情可能更难控制。
真菌毒素食物中毒
黄曲霉毒素中毒:主要由食用被黄曲霉污染的粮食等引起,如霉变的花生、玉米等。黄曲霉毒素是强致癌物质,摄入后可损害肝脏等器官,患者多在进食后数小时至数天出现恶心、呕吐、黄疸、肝区疼痛等症状,严重时可导致肝昏迷等。儿童肝脏解毒功能不完善,摄入后受影响更明显;老年人肝脏功能减退,更容易出现中毒相关的严重肝脏损害等问题。
霉变甘蔗中毒:多发生在食用霉变甘蔗后,霉变甘蔗中含有3-硝基丙酸等毒素,中毒后潜伏期短则十几分钟,长可达数小时,主要症状为中枢神经系统损伤表现,如呕吐、抽搐、昏迷等,儿童若中毒可能影响神经系统发育,老年人可能加重脑部损伤相关的并发症。
有毒动植物食物中毒
毒蘑菇中毒:种类繁多,不同毒蘑菇含不同毒素,如毒蝇碱、鹅膏毒肽等。中毒症状多样,可出现胃肠道症状(如呕吐、腹泻)、神经精神症状(如幻觉、抽搐)、肝损害症状(如黄疸、肝功能异常)等。儿童误食毒蘑菇后由于体重小,毒素相对影响更大,老年人可能因基础疾病在中毒后更难恢复。
含氰苷类植物中毒:如苦杏仁、木薯等,其中含有的氰苷在体内可分解产生氰化物,抑制细胞呼吸。中毒后患者可出现头痛、头晕、恶心、呕吐、呼吸困难等症状,严重时可导致昏迷、呼吸衰竭。儿童对氰化物更敏感,中毒后病情进展可能更快;老年人本身呼吸等功能可能有一定减退,中毒后呼吸抑制等风险更高。
河豚中毒:河豚体内含有河豚毒素,毒性极强。食用河豚后很快出现症状,如口唇、舌尖麻木,恶心、呕吐、腹痛、腹泻,进而发展为四肢无力、共济失调、呼吸困难等。儿童食用后由于身体代谢等因素,中毒表现可能更严重;老年人各器官功能衰退,中毒后恢复更困难。
化学性食物中毒
有机磷农药中毒:多因误食被有机磷农药污染的食物,如被农药喷洒过的蔬菜等。有机磷农药抑制胆碱酯酶活性,导致乙酰胆碱蓄积,出现多汗、流涎、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瞳孔缩小、呼吸困难等症状。儿童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中毒后可能对神经系统造成不可逆损伤;老年人可能因基础疾病在中毒后加重病情。
亚硝酸盐中毒:常见于食用过量含亚硝酸盐的食物,如腌制时间不足的咸菜、变质的蔬菜等。亚硝酸盐使血红蛋白氧化为高铁血红蛋白,失去携氧能力,导致皮肤黏膜发绀、头痛、头晕、心悸等缺氧表现。儿童缺氧后对脑等重要器官影响更大;老年人本身可能有缺氧相关的基础疾病,中毒后加重缺氧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