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犬病的临床症状包括前驱期的低热、倦怠等非特异症状及咬伤部位异常感觉,兴奋期的极度恐怖、恐水怕风及交感神经亢进表现,麻痹期的痉挛停止、瘫痪及呼吸循环衰竭;暴露史评估需询问动物接触史、接触方式及时间;实验室检查有病毒抗原、核酸、抗体检测及死后脑组织检查;鉴别诊断需与破伤风、病毒性脑炎、脊髓灰质炎等通过病史、临床表现及相关检查鉴别,不同年龄人群在各方面表现和诊断处理有差异。
一、临床症状表现
(一)前驱期表现
多数患者会出现低热、倦怠、头痛、恶心、全身不适等非特异性症状,儿童可能因表达能力受限而更难早期识别,此阶段症状易被忽视。部分患者在咬伤部位及其附近有麻木、发痒、刺痛或蚁走感等异常感觉,这与病毒繁殖刺激周围神经有关,不同年龄人群表现可能无明显性别差异,但儿童可能更易出现精神方面的易激惹等表现。
(二)兴奋期表现
患者逐渐进入兴奋状态,突出表现为极度恐怖、恐水、怕风。恐水是狂犬病的典型症状,患者听到流水声、看到水或仅提及饮水时,可引起咽喉肌严重痉挛。此外,患者还会出现交感神经功能亢进表现,如大汗淋漓、流涎、心率加快、血压升高等。此阶段不同年龄人群均可能出现这些症状,但儿童由于神经系统发育特点,可能在兴奋程度表现上与成人有差异,比如可能更容易出现过度兴奋或烦躁不安等情况。
(三)麻痹期表现
痉挛逐渐停止,患者进入瘫痪状态,可出现弛缓性瘫痪,尤以肢体软瘫多见。随后患者可因呼吸、循环衰竭而死亡。不同年龄患者在麻痹期的表现基本遵循这一病理过程,但儿童由于身体机能相对较弱,可能在衰竭出现的时间和严重程度上更需密切关注。
二、暴露史评估
(一)动物接触史
详细询问患者是否有被可疑狂犬病动物(如未免疫的犬、猫、蝙蝠等)咬伤、抓伤或舔舐黏膜的情况至关重要。不同年龄人群接触动物的场景不同,儿童可能更易与家养宠物有密切接触,如被自家宠物猫、狗舔舐脸部等情况需重点询问;而成年人可能更多接触野外或流浪动物。要明确接触的动物是否有异常表现,比如是否出现狂躁、流涎等疑似狂犬病动物的症状。
(二)接触方式及时间
了解咬伤或抓伤的部位、程度等。如果是头部、面部等重要部位被咬伤,感染风险相对更高。同时要明确接触的具体时间,因为这对于后续判断和处理有重要指导意义,比如接触后时间较短时可能有机会采取更及时的预防措施。
三、实验室检查
(一)病毒抗原检测
可取患者的唾液、脑脊液、角膜印片等进行病毒抗原检测,常用免疫荧光抗体法等。通过检测样本中是否存在狂犬病病毒抗原来辅助诊断,但该方法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会受到多种因素影响,不同年龄患者的样本采集难度和检测结果的解读需综合考虑,儿童的样本采集可能相对困难,需要更温和的操作。
(二)病毒核酸检测
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等方法检测病毒核酸,能更早地发现病毒存在,对于早期诊断有一定价值。在不同年龄人群中的检测原理相同,但由于儿童的样本量获取等问题可能需要更谨慎操作以保证检测准确性。
(三)抗体检测
血清中和抗体检测等可用于诊断,一般在发病后一周左右出现抗体。但在疾病早期可能抗体水平较低,容易出现假阴性结果。对于不同年龄患者,抗体检测的意义和结果判断需结合临床症状综合分析,儿童的免疫系统发育尚未完善,抗体产生情况可能与成人不同。
(四)脑组织检查
死后脑组织检测是诊断狂犬病的“金标准”,通过检测脑组织中的病毒抗原、核酸等明确诊断,但这是在患者死亡后进行的,主要用于回顾性诊断。
四、鉴别诊断
(一)破伤风
破伤风患者也可出现肌痉挛、苦笑面容等表现,但破伤风患者有明确的伤口感染史,一般无恐水症状,可通过病史和临床表现进行鉴别。不同年龄人群破伤风的发病原因和表现可能有一定差异,儿童破伤风多与脐带感染等有关,而成人可能与外伤等有关,但在鉴别诊断上主要依据症状特点和病史。
(二)病毒性脑炎
病毒性脑炎也可出现发热、头痛、意识障碍等表现,但一般无恐水、怕风等典型狂犬病表现,可通过脑脊液检查等进行鉴别,脑脊液中细胞数、蛋白等指标的变化在两者中有不同特点,不同年龄患者的脑脊液检查结果解读需考虑年龄因素对脑脊液成分的影响。
(三)脊髓灰质炎
脊髓灰质炎主要表现为弛缓性瘫痪,但发病过程和症状特点与狂犬病不同,可通过流行病学史、病毒分离等进行鉴别,不同年龄人群脊髓灰质炎的发病和表现有差异,儿童是高发人群之一,其表现可能更具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