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血热主要通过动物源性传播(鼠类等动物携带病毒传播、其他动物传播)、虫媒传播(革螨、恙螨传播)、垂直传播,不同人群感染风险不同,儿童、不同性别、有特定生活方式人群(农民、野外作业人员)、有病史人群需采取相应防护措施,如儿童需看护清洁,各人群依自身情况做好防护等。
一、出血热的主要传染途径
(一)动物源性传播
1.鼠类携带病毒传播:汉坦病毒是引发出血热的主要病毒之一,黑线姬鼠、褐家鼠等啮齿类动物是主要的传染源。鼠类可通过唾液、尿液、粪便排出病毒。当人类接触到被鼠类污染的环境时,如吸入被鼠类排泄物污染的气溶胶,或被鼠类咬伤、抓伤,病毒可通过破损的皮肤或黏膜侵入人体。例如,在一些农村地区,居住环境较差,鼠类活动频繁,若室内卫生条件不佳,地面、家具等被鼠类排泄物污染,人在打扫卫生或接触相关物品时就可能感染病毒。对于儿童来说,由于其活动范围相对局限且防护意识较弱,若在居住环境中接触到被鼠类污染的物品,感染风险相对较高;而对于长期从事农田劳作或居住在老旧房屋等鼠类易滋生环境的人群,也属于高危人群。
2.其他动物传播:除了鼠类外,一些其他动物也可能携带出血热病毒传播给人类,但相对鼠类而言较为少见。比如,某些野鼠、家兔等也可能成为传染源,不过其传播机制与鼠类类似,主要是通过接触其携带病毒的分泌物、排泄物等途径传播给人。
(二)虫媒传播
1.革螨传播:革螨可叮咬感染病毒的鼠类,然后再叮咬人类,从而将病毒传播给人。革螨在鼠类的巢穴中寄生,当鼠类将病毒传给革螨后,人类若被携带病毒的革螨叮咬,就会感染出血热病毒。在一些鼠类密度较高且革螨较多的环境中,如废弃的洞穴、潮湿的草丛等,存在一定的虫媒传播风险。对于生活在这些特定环境周边的人群,尤其是经常在野外作业、居住环境靠近此类区域的人群,需要注意防范革螨叮咬。
2.恙螨传播:恙螨也可能参与出血热的传播,当恙螨叮咬了携带病毒的宿主动物后,再叮咬人,可将病毒传播给人。但恙螨传播出血热的情况相对较少见,主要发生在恙螨活动的特定区域,如南方某些潮湿、植被丰富的地区。
(三)垂直传播
孕妇感染出血热病毒后,病毒可通过胎盘传给胎儿,造成胎儿感染。这种垂直传播的情况虽然相对少见,但一旦发生,可能会对胎儿的健康产生严重影响。对于有妊娠计划或已经怀孕的女性,如果处于出血热高发地区或有接触出血热传染源的风险,需要特别注意做好防护措施,以降低垂直传播的可能性。
二、不同人群的感染风险及防护建议
(一)儿童
儿童活泼好动,好奇心强,更容易接触到可能被鼠类污染的环境,如在户外玩耍时接触到鼠类排泄物污染的地面等。家长应加强对儿童的看护,教育儿童不要随意接触不明来源的鼠类或其排泄物污染的物品,保持居住环境的清洁卫生,定期进行灭鼠、清洁等工作,减少儿童感染出血热的风险。
(二)男性和女性
一般来说,男性和女性在感染风险上没有本质差异,但在生活方式上可能存在不同。例如,男性可能更多从事户外劳作、野外作业等,接触鼠类等传染源的机会相对较多;女性可能更多在室内活动,但如果室内卫生条件差,也可能面临感染风险。因此,无论男女,都应根据自身生活环境特点采取相应防护措施,如男性从事野外工作时要做好个人防护,穿戴防护装备,避免直接接触可能被污染的物品;女性要保持室内环境整洁,定期检查居住环境有无鼠类活动迹象等。
(三)有特定生活方式人群
1.农民:农民长期从事农田劳作,接触鼠类等传染源的机会较多。他们应注意在农田劳作时穿戴长袖衣物、长裤和手套等防护装备,避免皮肤直接接触可能被鼠类污染的土壤等;在居住的农家环境中要保持清洁,定期清理杂物,防止鼠类滋生;使用灭鼠器械时要注意安全,避免儿童接触。
2.野外作业人员:如林业工人、地质勘探人员等,经常在野外活动,接触自然环境中可能携带病毒的动物。这类人群应做好个人防护,如携带防蚊、防虫装备,避免被革螨、恙螨等叮咬;在野外休息时选择远离鼠类巢穴的区域;定期检查自身及装备是否有被污染的情况。
(四)有病史人群
对于本身患有基础疾病的人群,感染出血热后可能会加重基础疾病的病情,且治疗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等问题。这类人群如果处于出血热高发地区或有接触传染源的风险,应更加严格地做好防护措施,一旦出现发热、头痛、腰痛等疑似出血热症状,要及时就医,并告知医生自己的基础疾病史,以便医生进行全面评估和合理诊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