佝偻病后遗症会引发多种表现,包括头颅、胸廓、四肢等骨骼畸形,导致运动功能发育迟缓,出现大运动发育落后、运动协调性差等情况,还可能有肌张力异常、骨骼疼痛残留、对心肺功能产生潜在影响以及对心理行为造成影响
一、骨骼畸形表现
(一)头颅畸形
1.婴儿期表现:在婴儿期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活动期可能出现颅骨软化,而后遗症期可能遗留头颅畸形,如方颅,多是由于在佝偻病活动期时,患儿颅骨骨样组织堆积所致,头颅外观呈方形,影响患儿头部的正常形态美观,且可能对患儿的心理发育产生一定潜在影响,尤其是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可能因外观问题产生自卑等心理。
2.年龄因素影响:对于年龄稍大的儿童,头颅畸形一旦形成,随着生长发育,矫正难度相对较大,需要早期关注佝偻病的预防,避免发展到后遗症期出现头颅畸形等问题。
(二)胸廓畸形
1.鸡胸:胸骨向前突出,形似鸡的胸部,这是由于佝偻病导致胸廓发育异常,胸骨及肋骨的生长受到影响,使得胸廓前后径增大,影响心肺功能,尤其是在儿童进行剧烈运动时,可能会出现呼吸急促等表现,长期可能影响心肺的正常发育和功能。
2.漏斗胸:胸骨向内凹陷,形似漏斗,同样是胸廓畸形的一种类型,会对胸腔内的器官造成一定的压迫,影响心肺的正常空间,进而影响心肺功能,在儿童的生长过程中需要密切关注其心肺功能的变化情况,并且可能需要在合适的时机考虑手术矫正等干预措施。
(三)四肢畸形
1.膝内翻(O型腿):双下肢自然伸直或站立时,两足内踝能相碰而两膝不能靠拢,主要是由于佝偻病导致下肢骨骼发育异常,骨质软化,在体重的作用下逐渐变形。对于儿童来说,O型腿可能会影响其行走姿势和步态,增加膝关节的负担,长期可能导致膝关节疼痛等问题,并且会对儿童的外观产生较大影响,进而影响其心理状态。
2.膝外翻(X型腿):双下肢自然伸直或站立时,两膝能相碰而两足内踝不能靠拢,同样是佝偻病后遗症期常见的四肢畸形,会影响下肢的力线,导致行走时受力不均,增加髋关节、膝关节等部位的磨损,对儿童的下肢功能和外观都有明显影响。
二、运动功能发育迟缓相关表现
(一)大运动发育落后
1.行走延迟:正常儿童在1岁左右开始独立行走,而佝偻病后遗症期患儿可能出现行走延迟的情况,这是因为下肢骨骼畸形影响了其正常的行走功能,骨骼的畸形导致肌肉力量的不平衡,使得患儿在尝试行走时面临更多困难,需要花费更多的体力和时间来克服骨骼畸形带来的行走障碍,进而影响其运动功能的正常发育进程。
2.运动协调性差:由于佝偻病影响了骨骼和肌肉的发育,患儿的运动协调性可能受到影响,在进行跑、跳等运动时,表现出动作不协调、容易摔倒等情况,这不仅影响了患儿的日常活动能力,还可能对其自信心的建立产生负面影响,因为在与同龄儿童的比较中容易处于劣势。
三、其他相关表现
(一)肌张力异常
部分佝偻病后遗症患儿可能存在肌张力异常的情况,表现为肌张力降低或增高。肌张力降低时,患儿的肌肉松弛,可能出现肢体软弱无力等表现,影响其运动功能的正常发挥;肌张力增高时,肌肉紧张度增加,可能导致肢体活动不灵活,甚至出现肢体僵硬等情况,进一步影响患儿的运动能力和日常生活自理能力,例如穿衣、洗漱等日常活动可能会受到明显影响。
(二)骨骼疼痛残留
虽然佝偻病活动期的疼痛等症状在经过治疗后可能有所缓解,但部分后遗症期患儿仍可能存在骨骼疼痛的残留情况,尤其是在活动后疼痛可能会加重。这是因为骨骼的畸形和发育异常导致骨骼的结构和受力情况发生改变,长期的受力不均衡等因素可能会引起骨骼的慢性疼痛,影响患儿的生活质量,使其在日常活动中需要格外注意避免过度劳累和剧烈运动。
(三)对心肺功能的潜在影响
由于胸廓畸形,如鸡胸、漏斗胸等,可能会对心肺功能产生潜在影响。例如,鸡胸可能导致胸腔前后径减小,限制心肺的发育空间,影响心肺的正常功能;漏斗胸可能压迫心肺,影响心肺的正常运动和气体交换。在儿童生长发育过程中,这种潜在影响可能会逐渐显现,表现为活动耐力下降、容易疲劳等情况,需要定期监测心肺功能,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
(四)心理行为影响
佝偻病后遗症导致的骨骼畸形等外观问题可能会对患儿的心理行为产生影响。例如,出现O型腿、X型腿等四肢畸形的患儿可能会因为外观与同龄人不同而产生自卑心理,不愿意参与集体活动,进而影响其社交能力和心理健康发展。家长需要关注患儿的心理状态,及时给予心理疏导和支持,帮助患儿树立自信,积极面对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