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有初期、极期、缓解期、恢复期不同阶段,各阶段有相应症状表现,儿童伤寒症状不典型、病情变化快;老年人伤寒体温多不高、并发症多;孕妇患伤寒会影响胎儿且药物使用受限,不同人群伤寒有不同特点及影响。
一、伤寒的主要症状
(一)初期
1.发热:多为缓慢起病,体温呈阶梯样上升,于5-7天内达39-40℃,常伴有全身不适、乏力、食欲减退等非特异性症状,此阶段因症状不典型易被忽视,不同年龄人群表现可能略有差异,儿童可能体温波动相对不典型,成人则相对更易察觉体温变化趋势。
2.消化道症状:可有食欲缺乏、腹部不适、腹胀等,部分患者可能出现便秘,少数患者会有腹泻,这与伤寒杆菌感染肠道引起的胃肠功能紊乱有关,年龄较小儿童消化系统发育不完善,可能消化道症状更突出,如呕吐等情况相对更易发生。
(二)极期
1.高热:持续高热,多呈稽留热型,体温可稳定在39-40℃左右,持续10-14天,发热期间患者精神萎靡,表情淡漠,呈“伤寒面容”。不同性别在高热时的耐受情况可能有一定差异,但总体上都会影响患者的整体状态,年龄较大患者可能相对更能表述自身不适,儿童则可能表现为烦躁不安等。
2.神经系统症状:因毒素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可出现听力减退、反应迟钝、谵妄、昏迷等,儿童神经系统发育未成熟,发生神经系统症状时可能更易出现惊厥等表现,需特别关注。
3.玫瑰疹:病程7-13天,部分患者皮肤会出现淡红色小斑丘疹,称为玫瑰疹,多见于胸腹部,数量一般在10个左右,分批出现,压之褪色,这是伤寒较具特征性的表现之一,不同年龄人群玫瑰疹出现的部位可能稍有不同,但总体以胸腹部为主。
4.消化系统症状:腹胀明显,可有便秘或腹泻,右下腹可有轻压痛,由于肠道病变,消化功能进一步受影响,年龄较小儿童可能因肠道功能紊乱出现呕吐等加重消化道负担的情况。
5.循环系统症状:相对缓脉是伤寒的典型表现之一,即体温升高但脉搏增加不明显,与伤寒杆菌内毒素作用于心肌有关,不同年龄人群脉搏变化特点不同,儿童心率相对较快,缓脉表现可能不如成人典型。
(三)缓解期
1.体温下降:体温逐渐下降,各种症状开始减轻,如发热程度降低,神经系统症状改善,消化道症状缓解等,但此期仍需警惕肠出血、肠穿孔等并发症的发生,不同年龄患者体温下降速度可能不同,儿童恢复相对成人可能稍快,但仍需密切观察。
2.肠道情况改善:腹胀减轻,食欲逐渐恢复,肠道病变处于修复阶段,但此时肠道仍较脆弱,需注意饮食等方面的护理。
(四)恢复期
1.体温正常:体温恢复正常,症状基本消失,一般需1个月左右完全康复,但身体完全恢复可能需要更长时间调养,不同年龄人群康复时间可能有差异,儿童康复相对成人可能更快,但也需注意营养等的补充。
2.体力恢复:患者体力逐渐恢复,食欲完全恢复正常,一般情况逐渐好转,但仍需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不同性别在体力恢复过程中可能因自身基础状况不同而有差异,年龄较小儿童体力恢复后仍需注意避免剧烈活动等。
二、特殊人群伤寒症状特点
(一)儿童
1.症状不典型性:儿童伤寒往往起病较急,热型多不规则,玫瑰疹出现率低且不典型,消化道症状如呕吐、腹泻相对更常见,神经系统症状相对成人更易出现惊厥等,这是因为儿童免疫系统、神经系统等发育尚未完善,对伤寒杆菌的反应与成人不同。
2.病情变化快:儿童病情进展可能较快,容易出现并发症,如肠穿孔、中毒性脑病等,需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及病情变化,因为儿童自身的代偿能力相对较弱,疾病对其机体的影响可能更迅速地显现。
(二)老年人
1.体温表现:老年人伤寒体温多不高,热型不规则,可能仅表现为低热或中等度热,这与老年人机体反应性低下有关,其体温调节功能不如年轻人,对感染的发热反应不明显。
2.并发症多:老年人常伴有基础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伤寒易诱发这些基础疾病加重,且自身抵抗力差,容易出现肺炎、心力衰竭等并发症,由于老年人各器官功能衰退,对疾病的耐受和应对能力较弱,所以并发症的发生风险相对较高。
(三)孕妇
1.对胎儿影响:伤寒可影响孕妇的身体状况,进而可能对胎儿造成影响,如高热等可能导致胎儿缺氧、发育受限等,孕妇本身处于特殊生理状态,患病后机体的一系列变化会波及胎儿,需要综合考虑孕妇和胎儿的情况进行治疗和护理。
2.药物使用限制:孕妇用药需谨慎,很多抗生素在孕期使用受到限制,治疗伤寒时要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药物,这增加了治疗的复杂性,需要在保障孕妇病情控制的同时最大程度减少对胎儿的不良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