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血容量性休克有循环系统、神经系统、泌尿系统及其他伴随症状。循环系统有心率变化(低血容量时心率加快,进展时可能无力、细速,心血管基础病者更明显)和血压改变(收缩压下降是标志,早期脉压差减小,后续降低,不同年龄人群表现不同);神经系统有意识状态改变(轻时烦躁等,进展至模糊、昏迷,儿童早敏感,神经基础病者加重)和头晕、乏力(灌注不足致,生活方式特殊及女性特殊阶段更明显);泌尿系统有尿量减少(<20ml/h,儿童敏感,肾基础病者更早出现且恢复难)和尿比重改变(因重吸收增加而升高,老年人变化不典型);其他伴随症状有皮肤苍白湿冷(外周血管收缩致,儿童更明显,周围血管病变者更严重)和口渴(缺水刺激口渴中枢,大量出汗等后明显,老年人口渴症状不典型)。
一、循环系统相关伴随症状
1.心率变化:低血容量性休克时,机体为了维持重要脏器灌注,会激活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导致心率加快。研究表明,在低血容量状态下,心率可明显增快,这是机体的一种代偿性反应,但随着休克进展,心率可能会出现无力、脉搏细速等表现,提示心功能可能受到影响,尤其对于本身有心血管基础疾病的人群,如冠心病患者,心率变化可能更为明显,因为其心脏储备功能相对较差。
2.血压改变:收缩压下降是低血容量性休克的重要标志之一。早期可能表现为脉压差减小,随后收缩压逐渐降低。对于不同年龄人群,血压变化的意义有所不同,儿童由于血管弹性较好,早期血压下降可能不明显,但心率增快往往更为突出;老年人血管顺应性下降,对低血容量的耐受能力更差,血压下降可能更为迅速和显著。例如,老年患者本身存在动脉硬化,当发生低血容量时,血压波动往往更剧烈,更容易出现休克的严重表现。
二、神经系统相关伴随症状
1.意识状态改变:轻度低血容量性休克时,患者可能仅有轻度的烦躁不安或注意力不集中;随着休克进展,会出现意识模糊,严重时可发展为昏迷。对于儿童患者,意识状态的改变往往是较早且敏感的指标,因为儿童神经系统发育尚未完全成熟,对低灌注更为敏感。比如婴幼儿发生低血容量性休克时,可能很快出现嗜睡甚至昏迷,需要及时识别和处理。对于有神经系统基础疾病的患者,如脑血管病患者,低血容量性休克可能会加重脑缺血,导致意识障碍进一步加重,预后也可能更差。
2.头晕、乏力:患者常自觉头晕,全身乏力,这是由于脑部及全身组织灌注不足所致。在生活方式方面,长期营养不良、体力活动过度的人群,发生低血容量性休克时,头晕、乏力等症状可能更为明显,因为其身体储备能力相对较弱。对于女性患者,在月经周期等特殊生理阶段,若发生低血容量,头晕、乏力等症状可能会因身体处于相对虚弱状态而加重。
三、泌尿系统相关伴随症状
1.尿量减少:肾脏灌注不足是低血容量性休克时尿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正常成人每小时尿量应不少于30ml,低血容量性休克时尿量可明显减少,甚至少于20ml/h。对于儿童患者,尿量的变化也是评估休克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儿童肾脏对灌注变化更为敏感,尿量减少往往提示肾脏已经受到明显影响。在病史方面,有肾脏基础疾病的患者,如慢性肾炎患者,发生低血容量性休克时,尿量减少可能更早出现,且恢复相对困难,因为其肾脏本身的代偿功能已经受损。
2.尿比重改变:由于肾脏重吸收功能的变化,低血容量性休克时尿比重可升高。这是因为机体为了保留水分,减少尿量排出,肾小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增加,导致尿比重升高。对于老年人,本身肾脏功能有所减退,发生低血容量性休克时,尿比重的变化可能不如年轻人典型,但仍可作为评估肾脏灌注的一个参考指标。
四、其他伴随症状
1.皮肤表现:皮肤苍白、湿冷是低血容量性休克常见的皮肤表现。这是由于外周血管收缩,皮肤灌注减少所致。对于不同肤色的人群,皮肤苍白的表现可能有所差异,但湿冷的表现相对较为一致。在儿童患者中,由于皮肤薄嫩,皮肤苍白、湿冷的表现可能更为明显,护理时需要特别注意保暖,因为其体温调节能力较差,皮肤湿冷容易导致体温过低,进一步加重病情。对于有周围血管病变的患者,如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患者,发生低血容量性休克时,皮肤苍白、湿冷的表现可能会更严重,且恢复较慢,因为其本身血管病变已经影响了皮肤的灌注。
2.口渴:患者常感到口渴,这是机体缺水的一种表现。因为低血容量导致体内水分不足,刺激口渴中枢引起口渴感。在生活方式方面,大量出汗、过度利尿等情况后发生低血容量性休克时,口渴症状往往较为明显。对于老年人,由于其口渴中枢敏感性下降,口渴症状可能不典型,需要通过其他指标综合评估是否存在低血容量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