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需从保持环境凉爽、合理补充水分、注意饮食调节、适当调整活动方式及特殊人群特别注意等方面预防中暑,要调控室内温度、选阴凉路径外出,保证充足水分摄入、避含糖和酒精饮品,多吃清热解暑食物、控高盐高脂食物,合理安排户外活动时间、选室内轻度活动,儿童、老人、孕妇及慢性病患者等特殊人群需特别留意相关防护与应对。
一、保持环境凉爽
1.室内环境调控:在夏天应尽量将室内温度保持在26~28℃左右,可使用空调、电扇等设备来降温。对于有空调的家庭,要定期清洁空调滤网,确保空气流通和空气质量。老年人、儿童等体质较弱人群的室内温度可适当调高1~2℃,因为他们对温度变化的适应能力相对较差。例如,研究表明,适宜的室内温度能降低人体因高温而中暑的风险,当室内温度过高时,人体散热困难,容易引发中暑。
2.外出时的环境选择:避免在气温最高的时段(通常是10:00-16:00)外出,如果必须外出,应选择有阴凉遮蔽的路径,如行走在树荫下或建筑物的阴影处。同时,可携带遮阳伞、遮阳帽等物品来遮挡阳光。孕妇和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人群在外出时更要注意避开高温时段和高温环境,因为孕妇的体温调节能力会有所下降,而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在高温下容易出现病情波动。
二、合理补充水分
1.日常饮水安排:每天要保证充足的水分摄入,一般成年人每天饮水量应在1500~2000毫升左右。可以选择饮用白开水、淡盐水等。淡盐水适合出汗较多的人,能补充因出汗流失的钠等电解质。对于儿童,要根据年龄和活动量来调整饮水量,一般年龄越小,每千克体重所需的饮水量相对越多,比如1~3岁儿童每天饮水量约为1000~1400毫升。老年人由于口渴感减退,要主动定时饮水,每天至少饮用1500毫升左右,且建议少量多次饮用,每次饮水量不宜过多,以免增加心脏负担。
2.避免饮用含糖饮料和酒精饮品:含糖饮料会导致人体血糖波动,影响身体的正常代谢;酒精饮品会加速人体水分流失,增加中暑的风险。所以应尽量避免饮用这类饮品。
三、注意饮食调节
1.增加清热解暑食物摄入:可以多吃一些具有清热解暑作用的食物,如西瓜、黄瓜、苦瓜、绿豆汤等。西瓜含水量高,能补充水分,还具有清热解暑的功效;绿豆汤有清热解毒、消暑利水的作用。对于体质偏热的人群可以适当多吃一些清热食物,但体质虚寒的人要注意适量,以免引起肠胃不适。例如,研究发现,经常食用清热解暑食物的人群在夏天中暑的发生率相对较低。
2.控制高盐高脂食物摄入:高盐食物会使人体口渴感增强,过多摄入可能导致体内水钠潴留;高脂食物不易消化,会增加肠胃负担,影响人体的散热功能。所以要减少这类食物的摄入,如咸菜、油炸食品等。
四、适当调整活动方式
1.合理安排户外活动时间:尽量将户外活动安排在早晨或傍晚较为凉爽的时段,避免在中午高温时段进行剧烈运动或长时间户外活动。如果进行户外活动,要控制好运动强度和时间,例如进行慢跑等运动时,时间不宜超过30分钟。对于学生群体,学校要合理安排课间休息和体育课时间,避免学生在高温下长时间暴晒和剧烈运动。
2.进行适当的室内活动:在高温天气下,可以选择在室内进行一些轻度的运动或活动,如瑜伽、室内健身操等,既能保持身体的活动量,又能避免中暑风险。
五、特殊人群的特别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的体温调节中枢尚未发育完善,更容易中暑。要确保儿童穿着轻薄、透气的棉质衣物,避免穿着紧身、不透气的衣服。同时,要时刻关注儿童的精神状态和体温情况,如有不适要及时采取降温措施。例如,如果发现儿童出现面色潮红、呼吸急促等中暑前兆,应立即将儿童转移到阴凉通风处,用湿毛巾擦拭身体进行降温。
2.老年人:老年人常伴有一些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在夏天更容易中暑。要定期监测老年人的血压、血糖等指标,按照医嘱按时服药。居住环境要保持凉爽,日常生活中行动要缓慢,避免突然的体位变化导致头晕等情况引发中暑。如果老年人出现中暑症状,如头晕、乏力等,要及时就医。
3.孕妇:孕妇在夏天体温调节能力下降,要注意穿着宽松、舒适的衣物,保持室内通风良好。避免长时间待在高温环境中,如有外出需求,要采取充分的防晒和降温措施。孕妇如果出现中暑相关症状,如发热、头晕等,要及时采取安全的降温方法,并尽快就医,因为孕妇中暑可能会影响胎儿的健康。
4.患有慢性疾病人群:如患有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等的人群,在夏天要严格按照医生的要求控制基础疾病,密切关注自身身体状况。如果需要外出,要携带必要的急救药物和饮品,并且有家人陪同。一旦出现中暑相关症状,要立即停止活动,采取降温措施并及时送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