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腔积液的形成有多种机制,包括胸膜毛细血管内静水压增高(如充血性心力衰竭致双侧漏出液)、胸膜毛细血管内胶体渗透压降低(如肝硬化、肾病综合征致双侧漏出液)、胸膜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加(如胸膜炎、恶性肿瘤致单侧渗出液)、壁层胸膜淋巴回流受阻(如淋巴瘤致渗出液)、损伤(如胸部外伤、医源性损伤致血胸等),不同人群如儿童、老年人、女性及有基础病史人群的胸腔积液各有特点,需结合具体情况明确病因并治疗
一、胸膜毛细血管内静水压增高
机制:正常情况下,胸膜毛细血管内静水压约为30mmHg,胶体渗透压约为25mmHg,组织间液静水压约为-5mmHg,胶体渗透压约为19mmHg,这样的压力差使液体滤出血管形成胸腔积液后又被重吸收回血管。当某些原因导致胸膜毛细血管内静水压增高时,如充血性心力衰竭,此时静脉回流受阻,体循环和肺循环淤血,使胸膜毛细血管静水压增高,过多的液体漏入胸腔形成胸腔积液。研究表明,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中约有30%-40%会出现胸腔积液,且多为双侧胸腔积液,其积液性质为漏出液。
二、胸膜毛细血管内胶体渗透压降低
机制:血浆胶体渗透压主要由白蛋白维持,当血浆白蛋白浓度降低时,胶体渗透压下降,如肝硬化、肾病综合征等疾病,由于肝脏合成白蛋白减少或大量蛋白尿导致白蛋白丢失,使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血管内液体容易进入胸腔形成胸腔积液。例如,肾病综合征患者因大量蛋白尿,血浆白蛋白水平显著降低,可出现胸腔积液,多为双侧,积液性质为漏出液。一般当血浆白蛋白低于25g/L时,容易出现胸腔积液。
三、胸膜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加
机制:如胸膜炎(结核性或非结核性)、恶性肿瘤侵犯胸膜等情况,可使胸膜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加,原本不能通过血管壁的大分子蛋白质等物质也能透过,导致胸腔内液体中蛋白含量增加,形成渗出液。以结核性胸膜炎为例,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引起胸膜炎症,使胸膜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大量纤维蛋白原等渗出,胸腔积液中蛋白含量升高,细胞数增多,多为单侧胸腔积液。研究显示,结核性胸膜炎患者胸腔积液中蛋白含量常>30g/L,白细胞计数也明显升高。
四、壁层胸膜淋巴回流受阻
机制:壁层胸膜淋巴回流系统在胸腔液体的清除中起重要作用,当淋巴回流受阻时,如淋巴管阻塞,胸腔内液体引流不畅,导致胸腔积液。例如,淋巴瘤患者纵隔淋巴结肿大可压迫淋巴管,使壁层胸膜淋巴回流受阻,从而引起胸腔积液。这类胸腔积液多为渗出液,积液中可找到肿瘤细胞等异常成分。
五、损伤
机制:胸部外伤,如肋骨骨折刺破胸膜、胸腔内血管损伤等,可导致胸腔内出血,形成血胸;医源性损伤,如胸腔穿刺、胸腔镜检查等操作不当,也可能引起胸腔积液。例如,胸部穿透伤可直接损伤胸膜及血管,导致血液进入胸腔形成血胸,其积液性质根据出血量不同而有所差异,少量血胸时积液为血性漏出液,大量血胸时则为血性渗出液。
特殊人群情况
儿童:儿童胸腔积液可能与先天性发育异常、感染等因素有关。如先天性膈疝可导致腹腔内器官进入胸腔,引起胸腔积液;儿童肺炎累及胸膜时也可能出现胸腔积液。对于儿童胸腔积液,需要特别注意及时明确病因,因为儿童病情变化较快,应尽早进行相关检查,如胸部X线、超声等,以明确积液性质和病因,采取相应治疗措施。
老年人:老年人胸腔积液可能与多种慢性疾病相关,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冠心病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由于长期气道阻塞,肺循环阻力增加,可导致胸膜毛细血管内静水压增高,容易出现胸腔积液;老年人免疫力相对较低,也容易发生结核性胸膜炎等感染性疾病导致胸腔积液。老年人出现胸腔积液时,要综合考虑其基础疾病情况,详细询问病史,进行全面检查,因为老年人可能同时存在多种疾病,病因较为复杂。
女性:女性胸腔积液的病因与一般人群无本质差异,但在某些特殊情况如月经期、妊娠期等可能会有一些不同。例如,少数女性在月经期可能出现少量胸腔积液,与月经期间体内激素变化导致胸膜毛细血管通透性轻微改变有关,但一般量较少,多可自行吸收。妊娠期女性由于子宫增大等原因,可能会对胸腔内结构产生一定影响,但胸腔积液的主要病因还是遵循上述一般机制。
有基础病史人群:有心脏病史的人群,如既往有心肌梗死、心肌病等,容易因心功能不全导致胸膜毛细血管内静水压增高而出现胸腔积液;有肝脏疾病史如肝硬化的人群,因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易出现胸腔积液;有恶性肿瘤病史的人群,需警惕肿瘤转移至胸膜引起胸腔积液。对于有基础病史的人群出现胸腔积液,要结合其基础病史进行深入排查,例如有肺癌病史的患者出现胸腔积液,要考虑肿瘤胸膜转移的可能,需进一步进行胸水细胞学检查等明确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