泌尿道感染是病原体在尿路生长繁殖引起的感染性疾病,包括尿道炎、膀胱炎、肾盂肾炎等,发病机制有上行感染、血行感染、淋巴道感染,机体有尿路黏膜屏障、尿液冲刷、抗菌物质等防御机制,临床表现因部位不同而异,诊断靠尿液检查和影像学检查,预防包括一般人群多饮水、注意卫生、避免憋尿及特殊人群针对性措施。
一、泌尿道感染的定义
泌尿道感染是病原体在尿路中生长、繁殖而引起的感染性疾病,包括尿道炎、膀胱炎、肾盂肾炎等不同部位的感染。病原体主要为细菌,少数为真菌、支原体、衣原体等。
二、泌尿道感染的发病机制
1.细菌入侵途径
上行感染:是最常见的途径,病原菌由尿道上行入膀胱,继而沿输尿管向上蔓延至肾脏。女性尿道短而宽,且距离肛门近,更易发生上行感染,尤其是性生活后、经期等情况,女性泌尿道感染的发生率明显高于男性。
血行感染:较少见,病原菌从身体其他部位的感染灶经血运传播至泌尿系统。例如,皮肤感染、骨髓炎等病灶中的细菌可通过血液循环到达肾脏引起感染,常见于免疫力低下的人群,如糖尿病患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者等。
淋巴道感染:更为罕见,病原菌通过淋巴道途径感染泌尿系统,如盆腔和肛周的感染灶可通过淋巴道传播至泌尿系统。
2.机体防御机制
尿路黏膜的屏障作用:正常情况下,尿路黏膜能够阻止细菌的侵入。例如,膀胱黏膜可分泌黏液,覆盖在黏膜表面,防止细菌附着。
尿液的冲刷作用:尿液不断流动,可将尿道和膀胱内的细菌冲刷排出。如果尿量减少或排尿不畅,细菌容易在局部繁殖引发感染。
黏膜表面的抗菌物质:尿道和膀胱黏膜可分泌溶菌酶等抗菌物质,抑制细菌生长。
三、泌尿道感染的临床表现
1.膀胱炎
主要表现为尿频、尿急、尿痛等膀胱刺激症状,患者排尿时尿道有烧灼感,可伴有下腹部疼痛、耻骨上区压痛等。部分患者可出现血尿,尿液外观可呈粉红色或红色。多见于女性,一般全身症状不明显,如无并发症,体温通常正常或仅有低热。
2.肾盂肾炎
急性肾盂肾炎:除了有膀胱炎的膀胱刺激症状外,还常有全身症状,如发热、寒战、头痛、全身酸痛、恶心、呕吐等。体温多在38-39℃,也可高达40℃。泌尿系统症状可有单侧或双侧腰痛,肾区有叩击痛。
慢性肾盂肾炎:临床表现较为复杂,可间歇性出现尿频、尿急、尿痛等膀胱刺激症状,也可表现为间歇性无症状菌尿,还可出现腰部酸痛、低热、乏力、食欲不振等全身症状。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肾功能减退,表现为夜尿增多、蛋白尿等。
四、泌尿道感染的诊断
1.尿液检查
尿常规:可见白细胞、红细胞增多,尿白细胞酯酶试验阳性。如果有尿路感染,通常尿白细胞数≥5个/高倍视野。还可观察到尿蛋白阳性等情况。
尿细菌学检查:是诊断泌尿道感染的重要依据。清洁中段尿培养菌落计数≥10CFU/ml可确诊为尿路感染;如临床上无尿路感染症状,则要求两次清洁中段尿培养菌落计数均≥10CFU/ml,且为同一菌种。对于留置导尿管的患者,尿标本培养菌落计数≥103CFU/ml有诊断意义。
2.影像学检查
超声检查:可了解泌尿系统的形态、结构,有无结石、积水、畸形等情况,有助于发现泌尿系统的基础病变,如肾结石、输尿管畸形等,这些病变可能是导致泌尿道感染反复发作的原因。
静脉肾盂造影:对于慢性肾盂肾炎、反复发生泌尿道感染的患者,可了解肾脏的形态、大小、肾盂肾盏的形态及功能情况,有助于诊断慢性肾盂肾炎及发现泌尿系统的解剖异常。
五、泌尿道感染的预防
1.一般人群
多饮水:每日摄入足够的水分,保证充足的尿量,以达到冲洗尿路的作用,减少细菌在尿路停留的时间。一般建议每日饮水量在1500-2000ml以上。
注意个人卫生:保持会阴部清洁,女性应每日清洗外阴,勤换内裤;男性也应注意会阴部的清洁。性生活后应立即排尿,以冲洗尿道,减少细菌感染的机会。
避免憋尿:长时间憋尿会使膀胱内压力增高,尿液逆流的机会增加,容易引发感染。应养成及时排尿的习惯。
2.特殊人群
女性:尤其是青春期女性和育龄女性,除了上述一般预防措施外,在经期要特别注意会阴部的卫生,使用合格的卫生用品。绝经后女性由于雌激素水平降低,泌尿系统黏膜萎缩,更容易发生泌尿道感染,可在医生指导下适当补充雌激素。
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的糖尿病患者是泌尿道感染的高危人群,应积极控制血糖,将血糖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同时注意保持会阴部清洁,定期进行泌尿系统检查。
免疫力低下人群:如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者、艾滋病患者等,应增强机体免疫力,尽量避免前往人员密集、卫生条件差的场所,同时注意个人卫生,必要时可在医生指导下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但需谨慎,避免滥用导致耐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