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暑受身体、环境、生活方式及特殊人群等多因素影响。身体方面,基础代谢率高、肥胖、患某些疾病易中暑;环境方面,高温持续时间长、湿度大、通风差易致中暑;生活方式上,水分摄入不足、缺乏防暑知识和防护措施、运动方式不当易引发中暑;特殊人群中,儿童因体温调节中枢不完善易中暑,老年人因汗腺萎缩、体温调节能力弱易中暑,孕妇因代谢率高、散热受影响易中暑,户外工作者因长时间高温作业且工作强度大易中暑。
一、身体因素
1.基础代谢率:基础代谢率较高的人群,身体产热相对较多,在相同环境条件下更易中暑。例如,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基础代谢率通常比成年人高,所以儿童相对更容易中暑;而老年人基础代谢率逐渐降低,中暑风险相对儿童和部分青壮年较低,但也需关注。青壮年若本身基础代谢率高,比如长期高强度运动训练的人群,在高温环境中身体产热多,散热相对可能不足,容易中暑。
2.肥胖:肥胖人群体内脂肪层较厚,会阻碍身体散热。脂肪是热的不良导体,会影响身体通过皮肤散热的效率。肥胖者在高温环境下,身体散热困难,更容易出现体温升高进而中暑的情况。比如一些体重指数(BMI)明显超标的肥胖人群,在炎热天气外出时,中暑的几率比正常体重人群高很多。
3.疾病影响:某些疾病会影响身体的体温调节功能。例如,患有心血管疾病的人群,心脏功能可能受到影响,血液循环不畅会影响散热过程;糖尿病患者如果血糖控制不佳,也可能干扰体温调节机制;神经系统疾病患者可能存在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异常等情况,这些都使得他们更容易在高温环境中中暑。
二、环境因素
1.高温环境持续时间:当高温天气持续时间较长时,人体长时间处于热应激状态,身体难以持续有效地散热。比如连续几天都是35℃以上的高温天气,人们外出活动或处于室外环境中的时间较长,身体不断产热而散热相对不足,就容易中暑。
2.湿度:湿度大的环境会影响人体汗液的蒸发,从而阻碍散热。汗液蒸发是人体散热的重要方式之一,当空气湿度较高时,汗液不易蒸发,热量就难以散发出去。例如在湿度较大的南方夏季,即使气温不是特别高,人们也可能因为湿度大而感觉闷热,更容易中暑。
3.通风情况:通风不良的环境会使人体周围的热空气难以被替换,导致热量在局部积聚。比如在密闭且不通风的室内,尤其是夏季没有良好通风设备时,室内温度会逐渐升高,人体处于这样的环境中,散热困难,容易中暑。
三、生活方式因素
1.水分摄入不足:日常生活中饮水过少,会导致身体缺水,血液浓缩,影响血液循环和散热功能。比如一些人在高温天气下工作或活动时,没有及时补充水分,身体处于脱水或轻度脱水状态,就容易引发中暑。特别是那些不习惯主动饮水的人,更需要注意及时补充水分。
2.缺乏防暑知识和防护措施:不了解防暑知识的人群,在高温环境中不能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例如,不知道在高温时段尽量避免外出,或者外出时不采取涂抹防晒霜、戴遮阳帽、穿防晒衣等防护措施,也不携带防暑物品如藿香正气水、清凉油等,这样就增加了中暑的风险。比如一些从事户外工作但未接受过防暑培训的人员,由于缺乏防护知识和措施,中暑发生率相对较高。
3.运动方式不当:在高温时段进行高强度运动,会使身体产热大幅增加。例如在正午阳光强烈、气温较高时进行长跑、篮球等剧烈运动,身体产热远远超过散热,容易导致体温迅速升高而中暑。而且运动时大量出汗,如果没有及时补充水分和电解质,也会进一步增加中暑的可能性。
四、特殊人群情况
1.儿童:儿童体温调节中枢尚未发育完善,对环境温度变化的适应能力较差。而且儿童活泼好动,在高温环境中更容易大量出汗,若不能及时补充水分,就极易中暑。例如婴幼儿在炎热天气下,家长若没有做好防暑降温措施,如给婴幼儿穿过多衣物、在高温时段带婴幼儿外出等,就很容易发生中暑。
2.老年人:老年人的皮肤汗腺萎缩,出汗功能下降,体温调节能力减弱。同时,老年人可能伴有一些慢性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等,这些疾病会影响身体的血液循环和散热功能。所以老年人在高温环境中需要特别注意防暑,比如不要在高温时段外出,室内要保持通风凉爽等。
3.孕妇:孕妇身体代谢率升高,体温比常人略高,而且腹部有胎儿,会影响身体的散热。在高温环境中,孕妇更容易出现体温过高的情况,进而可能影响胎儿的健康。所以孕妇在夏季要格外注意防暑,避免长时间处于高温环境中,要保持居住环境通风,适当补充水分等。
4.户外工作者:如建筑工人、环卫工人等,长时间处于高温户外环境中,身体持续暴露在热应激下,且工作强度大,出汗多,如果不能及时补充水分和休息,中暑风险极高。例如建筑工人在高温下进行体力劳动,大量出汗后若没有及时补水和休息,很容易发生中暑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