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阻肺)与支气管哮喘在定义、发病机制、症状表现、肺功能检查特点、影像学表现及治疗原则上有不同特点。慢阻肺是气流受限不完全可逆、呈进行性发展的疾病,有慢性咳嗽、咳痰、气短等症状,肺功能检查示吸入支气管扩张剂后FEV/FVC<0.70,影像学有相应改变,治疗包括戒烟、药物及康复治疗;支气管哮喘是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有发作性喘息等症状,肺功能检查有支气管舒张试验或激发试验阳性等表现,影像学发作时两肺过度通气,治疗包括脱离变应原、药物治疗等。
一、定义与发病机制
1.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阻肺):是一种具有气流受限特征的可以预防和治疗的疾病,气流受限不完全可逆、呈进行性发展,与气道和肺组织对烟草烟雾等有害气体或有害颗粒的慢性炎症反应增强有关。其发病机制主要涉及氧化应激、蛋白酶-抗蛋白酶失衡等,年龄较大、长期吸烟等人群易患,男性相对更易受烟草等因素影响而发病。
2.支气管哮喘:是由多种细胞(如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T淋巴细胞等)和细胞组分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这种慢性炎症导致气道高反应性,通常出现广泛多变的可逆性气流受限,并引起反复发作的喘息、气急、胸闷或咳嗽等症状,常在夜间和(或)清晨发作、加剧,遗传因素在其发病中起重要作用,儿童期发病较为常见,性别差异相对不似慢阻肺那样显著,但不同生活方式下,如接触过敏原等情况会影响发病。
二、症状表现
1.慢阻肺:主要症状为慢性咳嗽,初期为晨间咳嗽明显,以后早晚或整日均有咳嗽,但夜间咳嗽并不显著;咳痰,一般为白色黏液或浆液性泡沫性痰,偶可带血丝,清晨排痰较多;逐渐出现气短或呼吸困难,早期在劳力时出现,后逐渐加重,以致在日常活动甚至休息时也感到气短;晚期患者有体重下降、食欲减退等全身症状。年龄较大者由于肺功能本身逐渐减退,症状可能更易被察觉且进展相对更明显,长期吸烟的慢阻肺患者咳嗽、咳痰等症状往往更严重。
2.支气管哮喘:典型症状为发作性伴有哮鸣音的呼气性呼吸困难,可伴有气促、胸闷或咳嗽。症状可在数分钟内发作,并持续数小时至数天,可经平喘药物治疗后缓解或自行缓解。在儿童中,可能表现为反复咳嗽,尤其是在夜间或清晨、运动后,易被误诊为支气管炎等。接触过敏原(如花粉、宠物毛发等)、剧烈运动等是常见的诱发因素,不同性别在哮喘症状表现上无明显特异性差异,但生活方式中接触过敏原的情况会影响发作频率。
三、肺功能检查特点
1.慢阻肺:肺功能检查是诊断慢阻肺的金标准,主要表现为吸入支气管扩张剂后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用力肺活量(FVC)<0.70,即存在持续气流受限。随着病情进展,FEV占预计值百分比逐渐降低。年龄较大者肺功能本身有生理性减退,慢阻肺患者肺功能下降相对更明显且呈进行性。
2.支气管哮喘:肺功能检查主要表现为支气管舒张试验阳性,即吸入支气管扩张剂后,FEV增加≥12%,且FEV增加绝对值≥200ml;或支气管激发试验阳性;昼夜呼气峰流速(PEF)变异率≥20%。儿童哮喘患者在进行肺功能检查时,由于配合度问题可能需要采用特殊的检查方法,但同样可以通过上述指标来判断是否存在气道高反应性和气流受限的可逆性。
四、影像学表现
1.慢阻肺:胸部X线检查早期可无异常,以后可出现肺纹理增粗、紊乱等非特异性改变,也可出现肺气肿改变。胸部CT检查可见肺纹理稀疏、纤细,胸廓前后径增大,肋间隙增宽,膈肌低平,肺野透亮度增加等肺气肿表现,对于中晚期慢阻肺患者能更清晰地显示肺部结构改变,年龄较大、长期吸烟的慢阻肺患者肺气肿表现往往更典型。
2.支气管哮喘:胸部X线检查在缓解期可无异常,发作时可见两肺透亮度增加,呈过度通气状态。胸部CT检查可见支气管壁增厚、黏液阻塞等,但不如慢阻肺的肺气肿改变典型,儿童哮喘患者的影像学表现可能相对更不典型,需要结合临床症状综合判断。
五、治疗原则
1.慢阻肺:治疗目的是减轻症状,阻止病情发展,缓解或阻止气流受限,改善健康状况,预防和治疗急性加重。主要治疗措施包括戒烟,药物治疗(如支气管扩张剂、糖皮质激素等),康复治疗等。年龄较大的患者在治疗时需考虑其身体耐受性等情况,长期吸烟的患者戒烟是非常重要的基础治疗,康复治疗如呼吸训练等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2.支气管哮喘:治疗原则是控制症状,防止病情恶化,尽可能保持肺功能正常,维持正常活动能力,避免药物不良反应,防止不可逆气流受限。治疗包括脱离变应原,药物治疗(如吸入性糖皮质激素、β受体激动剂等)。儿童哮喘患者的治疗需更加谨慎,要考虑到药物对儿童生长发育的影响,同时要避免接触过敏原,生活方式中要注意减少接触可能诱发哮喘发作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