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芽肿性乳腺炎是好发于生育期非哺乳期女性的慢性炎症性疾病,与免疫、感染等因素相关,有乳房肿块、皮肤改变等表现,通过影像学和病理检查诊断,可非手术或手术治疗,大多预后较好但部分易复发,需定期随访观察并关注心理状态。
一、定义
肉芽肿性乳腺炎是一种以乳腺组织肉芽肿形成为主要病理特征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它属于非哺乳期乳腺炎的一种常见类型,好发于生育期、非哺乳期的女性,发病年龄多在20-40岁之间,但其他年龄段人群也可能患病。
二、病因及发病机制
(一)可能的免疫因素
目前认为与自身免疫反应密切相关。机体的免疫系统可能错误地将乳腺组织中的某些成分当作外来抗原进行攻击,从而引发一系列炎症反应,导致肉芽肿的形成。例如,有研究发现患者体内存在针对乳腺组织抗原的自身抗体,这些抗体参与了炎症过程的启动和发展。
(二)感染相关因素
部分研究提示感染可能是诱发因素之一。一些细菌、病毒等病原体感染乳腺后,可能通过引起局部免疫反应失调,进而导致肉芽肿性乳腺炎的发生。但目前尚未明确具体是哪种病原体起主导作用。
(三)其他因素
生活方式方面,长期精神压力过大可能影响机体的免疫调节功能,增加患病风险;有乳腺外伤史的人群,也可能因局部组织损伤后免疫反应异常而诱发该病。另外,个人的遗传易感性也可能在发病中起到一定作用,有家族中有类似疾病患者的人群,相对普通人群患病风险可能有所升高。
三、临床表现
(一)症状表现
1.乳房肿块:多数患者以乳房肿块为首发症状,肿块可单发或多发,质地较硬,与周围组织边界常不清楚,部分患者可伴有疼痛,疼痛程度因人而异,有的为隐痛,有的则较为明显。
2.皮肤改变:随着病情进展,肿块表面皮肤可能出现红肿,类似炎症表现,但一般无明显的红、肿、热、痛等典型急性炎症的全身表现。部分患者皮肤可出现橘皮样改变或与肿块粘连,严重时可出现皮肤破溃、窦道形成等。
3.全身症状:一般全身症状较轻,少数患者可能出现低热、乏力等非特异性全身表现。
(二)不同年龄及性别的特点
对于年轻女性患者,由于其乳房组织相对柔软,肿块可能更容易被触及,但诊断时需注意与其他乳腺疾病鉴别。而对于年龄稍大的患者,乳房组织相对致密,肿块可能不易被早期发现。男性患肉芽肿性乳腺炎较为罕见,但一旦发病,临床表现可能与女性有所不同,需要引起重视。
四、诊断方法
(一)影像学检查
1.乳腺超声:可发现乳腺内的肿块,表现为低回声或混合回声结节,边界不清,内部回声不均匀,有助于初步判断肿块的位置、大小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但特异性相对有限。
2.乳腺X线摄影(钼靶):可见乳腺内有片状或结节状密度增高影,部分患者可能出现微钙化等表现,但对于肉芽肿性乳腺炎的诊断特异性不如病理检查。
3.磁共振成像(MRI):能更清晰地显示乳腺组织的病变范围,对于判断肿块与周围乳腺导管、血管等结构的关系有一定优势,有助于制定治疗方案,但费用相对较高,一般不作为首选检查。
(二)病理检查
病理活检是确诊肉芽肿性乳腺炎的金标准。通过空心针穿刺活检或手术切除肿块后进行病理切片检查,可见乳腺组织内有大量肉芽肿形成,肉芽肿主要由上皮样细胞、多核巨细胞等组成,周围有淋巴细胞浸润等病理表现。
五、治疗原则
(一)非手术治疗
对于病情较轻、肿块较小的患者,可先尝试非手术治疗。例如,可使用糖皮质激素等药物进行抗炎治疗,通过调节免疫反应来控制炎症。但糖皮质激素的使用需要在医生的严格指导下进行,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药物不良反应。另外,也可配合中药等辅助治疗,一些中药具有调节机体免疫、抗炎等作用,但需在专业中医医生的辨证论治下使用。
(二)手术治疗
当肿块较大、病情反复发作或出现皮肤破溃、窦道等情况时,可能需要手术治疗。手术方式包括肿块切除术等,但手术需尽量完整切除病变组织,同时要注意保护乳房的外观和功能。对于年轻女性患者,在手术时更要兼顾美观需求,选择合适的手术切口和操作方式。术后需要密切观察伤口愈合情况,预防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
六、预后及随访
(一)预后情况
大多数患者经过规范治疗后预后较好,肿块可逐渐缩小甚至消退,炎症得到控制。但部分患者可能出现病情复发的情况,尤其是在治疗不规范或自身免疫状态不稳定时。复发后可根据具体情况再次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二)随访建议
患者在治疗后需要定期进行随访,一般建议每3-6个月进行一次乳腺超声等检查,观察乳腺组织的恢复情况,以及是否有复发迹象。同时,患者自身要注意观察乳房的症状变化,如发现肿块复发、皮肤改变等异常情况,应及时就医。在随访过程中,要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因为疾病的反复可能会给患者带来一定的心理压力,需要给予心理支持和疏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