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暑时体温通常会升高,其机制是高温环境下人体产热散热失衡致体温调节中枢失调。不同类型中暑体温表现有别,热痉挛体温多正常或轻度升高,热衰竭体温可轻度升高或正常,热射病体温显著升高。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等因素会影响中暑体温表现及病情,儿童体温升高迅速且幅度可能大、老年人体温升高可能不明显但病情重、长期处于空调环境的人中暑体温升高快、运动爱好者高温运动易体温明显升高。特殊人群中暑需特殊处理,儿童要密切监测体温并正确物理降温,老年人要缓慢降温防并发症并密切观察,孕妇降温要温和安全。
一、中暑时体温升高的机制
人体正常体温通过产热和散热的动态平衡来维持。在中暑情况下,由于长时间处于高温环境,机体散热受阻,同时产热增加,导致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失调,从而使得体温升高。例如,当环境温度过高时,人体皮肤血管扩张以增加散热,但如果环境温度持续过高或湿度较大,汗液蒸发受阻,散热减少,而身体仍在不断产生热量,就会使体温逐渐上升。
二、不同类型中暑的体温表现
1.热痉挛:主要是由于大量出汗导致水和电解质丢失引起的肌肉痉挛,体温多正常或轻度升高。这是因为热痉挛主要是电解质紊乱所致,虽然机体有一定的产热,但散热相对尚可,所以体温升高不明显。
2.热衰竭:多是由于外周血管扩张和大量失水造成循环血量不足,体温可轻度升高或正常。其体温变化相对不显著是因为主要病理生理改变是循环血容量的减少,而非核心的体温调节中枢严重紊乱导致的产热过多或散热障碍。
3.热射病:这是最严重的中暑类型,体温会显著升高,常超过38.5℃,甚至可高达40℃以上。热射病是由于体温调节中枢功能衰竭,机体产热大于散热,导致核心体温急剧升高。
三、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等因素对中暑体温表现及影响
1.年龄
儿童:儿童的体温调节功能尚未发育完善,在中暑时体温升高往往更为迅速且幅度可能更大。这是因为儿童的体表面积相对较大,单位体重的产热和散热差异与成人不同,而且儿童的汗腺发育不如成人成熟,散热能力相对较弱。例如,在相同的高温环境下,儿童中暑后体温可能在较短时间内就明显升高,需要更加密切地监测体温并采取快速的降温措施。
老年人:老年人的体温调节功能减退,中暑时体温升高可能不如年轻人明显,但病情往往更为严重。这是因为老年人的机体反应能力下降,即使体温升高幅度不是特别高,也可能已经出现了重要脏器的功能损害。例如,老年人中暑后体温可能在38.5-39℃左右,但可能已经合并有心脑血管等重要脏器的功能障碍。
2.性别:一般来说,性别对中暑时体温升高的直接影响不大,但在一些生活方式方面可能存在差异。例如,男性可能更多从事户外高强度工作,在相同环境下更容易中暑且体温升高更显著;而女性如果穿着过于紧身不透气的衣物等,也可能影响散热导致体温升高相对明显。
3.生活方式
长期处于空调环境的人:这类人群的体温调节适应能力可能下降,在突然暴露于高温环境中暑时,体温升高可能更为迅速。因为长期处于空调环境,皮肤血管收缩功能、汗腺调节功能等体温调节相关的生理功能没有得到充分锻炼,一旦进入高温环境,难以快速适应,导致产热和散热失衡,体温快速升高。
运动爱好者:在高温环境下运动时,产热增加,如果没有及时补充水分和采取散热措施,体温升高会比较明显。运动时身体代谢加快,产热增多,而运动时汗液分泌增加,但如果环境湿度大等导致汗液蒸发不畅,就容易引起体温升高。
四、特殊人群中暑体温升高的温馨提示
1.儿童:儿童中暑时要密切监测体温,因为其体温升高变化快。一旦发现儿童有中暑迹象,如面色潮红、出汗异常、烦躁不安等,应立即将儿童转移到阴凉通风处,用湿毛巾擦拭身体进行物理降温,同时及时补充水分。由于儿童体温调节不稳定,要避免使用可能影响体温监测或有其他不良影响的不当降温方式,如过度使用酒精擦浴等,因为儿童皮肤薄嫩,酒精可能通过皮肤吸收对儿童产生不良影响。
2.老年人:老年人中暑后即使体温升高不显著,也应高度重视。要尽快将老年人转移到凉爽环境,缓慢进行降温,避免快速大幅度降温导致心脑血管意外等并发症。同时,要注意补充水分和电解质,因为老年人可能存在口渴中枢不敏感等情况,要主动提醒老年人饮水。并且要密切观察老年人的意识、呼吸、心跳等情况,如有异常应及时就医。
3.孕妇:孕妇中暑时体温升高需要特别谨慎处理。由于孕妇的特殊生理状态,降温措施要温和,避免使用可能对胎儿有影响的降温方法。首先应将孕妇转移到阴凉处,采用适当的物理降温,如用温水擦拭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丰富的部位,同时要保证孕妇的通风和水分补充。因为孕妇中暑可能影响胎儿的正常发育,所以一旦发现孕妇有中暑症状,应尽快采取安全有效的降温及处理措施,并及时送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