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不尽可由生理性和病理性因素引起。生理性因素包括短时间大量饮水(不同年龄人群反应有别)、长期精神紧张(不同性别无明显差异,特定人群风险高);病理性因素有泌尿系统感染(膀胱炎、尿道炎,不同人群发病特点不同)、前列腺相关疾病(前列腺增生、前列腺炎,各有发病年龄及相关因素)、泌尿系统结石(膀胱结石,不同人群发病情况不同)、其他疾病(膀胱过度活动症、糖尿病,各有发病特点及相关风险因素)。
一、生理性因素
(一)饮水过多与排尿情况
短时间内大量饮水,如1-2小时内饮用1-2升水,肾脏生成尿液的量会增加,膀胱内尿液蓄积较快,可能出现尿不尽感。这是因为机体摄入水分增多,肾脏的滤过和重吸收功能会相应调整以维持体液平衡,过多水分形成尿液后会刺激膀胱,导致尿不尽,但这种情况是暂时的,减少饮水量后可缓解。不同年龄人群对此的反应可能略有不同,儿童肾脏浓缩功能尚未完善,相对成人更易因饮水过多出现尿不尽;老年人肾脏功能有所减退,对尿量的调节能力下降,也较易受饮水影响出现尿不尽情况。
(二)精神因素影响
长期处于紧张、焦虑等精神状态下,可能会影响膀胱的神经调节功能。例如,一些面临考试压力的学生、工作中压力较大的成年人,可能会出现尿不尽的主观感觉。这是由于精神紧张时,交感神经兴奋,会对膀胱的逼尿肌和尿道括约肌产生影响,导致膀胱感觉异常,出现尿不尽,但此时泌尿系统本身可能并无器质性病变。不同性别在精神因素影响下出现尿不尽的情况并无明显差异,但女性可能因社会角色等因素更容易出现精神紧张相关的尿不尽情况。生活方式中长期精神压力大的人群更易受此影响,有焦虑症等精神疾病病史的人群发生这种情况的风险更高。
二、病理性因素
(一)泌尿系统感染
1.膀胱炎
细菌等病原体感染膀胱黏膜,会引起膀胱黏膜充血、水肿,敏感性增高。常见的病原体有大肠埃希菌等。患者除了尿不尽外,还可能伴有尿频、尿急、尿痛等症状。例如,女性由于尿道短而直,更容易发生膀胱炎,尤其是在性生活后、经期等特殊时期。膀胱炎在不同年龄均可发生,儿童膀胱炎相对较少见,但也可能因卫生习惯不良等因素发病;老年人膀胱炎可能与前列腺增生等基础疾病有关。
2.尿道炎
淋球菌或非淋球菌等感染尿道,炎症刺激尿道黏膜,可导致尿道狭窄感、尿不尽感。男性尿道炎可能还会出现尿道分泌物,女性尿道炎症状相对不典型,也可能有尿不尽等表现。尿道炎在性活跃人群中更为常见,不同性别均可发病,但女性由于生理结构特点,发病率相对较高。有不洁性生活史的人群发生尿道炎导致尿不尽的风险增加。
(二)前列腺相关疾病
1.前列腺增生
多见于50岁以上的男性,前列腺增生会导致前列腺体积增大,压迫尿道,使尿道狭窄,膀胱出口梗阻。患者会出现进行性排尿困难,表现为尿不尽、尿频、排尿等待、尿线变细等症状。随着年龄增长,前列腺增生的发病率逐渐升高,70岁以上男性前列腺增生的患病率可高达80%左右。前列腺增生的发生与年龄增长和雄激素刺激有关,年龄越大风险越高,有前列腺疾病家族史的男性发病风险可能增加。
2.前列腺炎
分为急性前列腺炎和慢性前列腺炎。急性前列腺炎多由细菌感染引起,起病急,除了尿不尽外,还可能有发热、寒战、会阴部疼痛等症状;慢性前列腺炎病因复杂,可能与病原体感染、免疫异常、盆底神经肌肉活动异常等有关,主要表现为尿频、尿急、尿不尽、会阴部不适等症状,可发生于各个年龄段的男性,但青壮年男性更为常见。有不洁性生活史、久坐、酗酒等生活方式的男性发生前列腺炎的风险较高。
(三)泌尿系统结石
1.膀胱结石
可由肾脏或输尿管结石排入膀胱引起,也可在膀胱内形成。结石刺激膀胱黏膜,会导致尿不尽、尿频、尿痛,还可能出现血尿。膀胱结石在儿童和老年人中相对多见,儿童膀胱结石可能与营养不良有关,老年人膀胱结石常与前列腺增生等因素有关。不同性别均可发病,但男性发病率相对高于女性,可能与男性尿道较长等因素有关。
(四)其他疾病
1.膀胱过度活动症
是一种以尿急症状为特征的症候群,常伴有尿频和夜尿症状,可伴或不伴有尿不尽,会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其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明确,可能与膀胱感觉神经异常、逼尿肌不稳定等有关,多见于中老年人群,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有神经系统疾病病史(如脑卒中、帕金森病等)的人群发生膀胱过度活动症的风险可能增加,因为神经系统病变可能影响膀胱的神经调节。
2.糖尿病
长期高血糖状态会损害神经系统,包括膀胱的自主神经。糖尿病患者可能出现神经源性膀胱,表现为尿不尽、排尿困难等症状。糖尿病在各个年龄段均可发病,有糖尿病家族史、肥胖、不健康生活方式(如缺乏运动、高热量饮食)的人群发病风险较高。长期糖尿病控制不佳的患者更易出现神经源性膀胱相关的尿不尽等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