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中暑与湿热体质、气阴两虚体质、阳气不足体质相关。湿热体质者体内湿与热搏结,影响散热易中暑,儿童、成人、老年人表现有别;气阴两虚者气阴不足致散热受限易中暑,女性特殊时期、患慢性病老年人风险高;阳气不足者阳气亏虚对高温耐受调节差易中暑,儿童早产儿、体质虚弱者及老年人需注意防暑。
一、湿热体质
1.体质表现与中暑关联
湿热体质者体内湿与热相互搏结。从中医角度看,湿邪重浊黏腻,热邪炎上,在夏季高温环境下,人体阳气易被激发,而湿热内蕴会影响人体的散热功能。例如,湿邪阻碍气机,使汗液排泄不畅,热邪又加重体内的热象,当外界气温过高时,就更容易出现中暑情况。现代研究也发现,湿热体质人群的体温调节功能可能相对更易受到外界高温的干扰,因为湿邪会影响机体的水液代谢和气血运行,进而影响体温的正常调节机制。
在生活方式上,湿热体质者往往喜欢食用辛辣、油腻、甜食等,这些食物容易加重体内湿热。比如过量食用油炸食品,会导致脾胃运化功能失常,滋生湿热。而且这类人群通常容易出汗,但汗液黏腻,这也反映了体内湿热阻碍了正常的汗液排泄,使得在面对高温环境时,散热困难,增加中暑风险。
2.不同年龄人群表现差异
儿童时期,湿热体质的孩子可能更易在夏季出现中暑。因为儿童脾胃功能相对较弱,若饮食不节,如过多食用冷饮、甜食等,容易损伤脾胃,导致湿热内生。例如,夏季很多儿童喜欢吃冰淇淋、喝含糖饮料,这就增加了脾胃运化负担,进而影响体内的湿与热的代谢平衡,在高温环境下更容易中暑。而对于成年人,湿热体质者如果长期处于高温、潮湿的工作环境或生活环境中,比如长期在闷热的车间工作,就会因体内湿热内盛而频繁中暑。老年人中,若本身有脾胃功能减退的情况,再加上湿热体质,在夏季也容易出现中暑,因为老年人的体温调节功能相对较弱,且脾胃功能差进一步影响了体内的代谢平衡,使得散热能力下降。
二、气阴两虚体质
1.体质表现与中暑关联
气阴两虚体质者,气的推动和固摄作用以及阴液的滋养作用不足。气能推动汗液的排泄,阴液可以润泽肌肤并帮助散热。当气阴两虚时,推动汗液排泄的力量减弱,阴液不能有效滋润肌肤以帮助散热,在高温环境下,人体散热功能受限,就容易发生中暑。从现代医学角度分析,气阴两虚会影响机体的能量代谢和体温调节的神经-体液调节机制。例如,气阴两虚者的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功能可能相对较弱,导致对高温环境的应激反应能力下降,从而更容易出现中暑情况。
在生活方式方面,气阴两虚体质者往往过度劳累、熬夜等。长期过度劳累会耗气,熬夜会耗伤阴液,进一步加重气阴两虚的状态。比如一些长期从事高强度体力劳动且作息不规律的人群,就容易出现气阴两虚,在夏季高温时更易中暑。
2.特殊人群情况
对于女性,在生理期、孕期或产后等特殊时期,更容易出现气阴两虚。生理期失血会耗气伤阴,孕期身体负担加重,产后身体较为虚弱,这些情况都可能导致气阴两虚。在夏季高温时,这类女性就更需要注意防暑,因为气阴两虚使得她们的体温调节能力进一步下降,中暑风险增加。而对于患有慢性疾病的老年人,本身身体机能减退,若同时存在气阴两虚体质,在夏季高温环境下中暑的风险更高。例如,患有糖尿病的老年人,若气阴两虚,其机体的代谢和体温调节功能会受到更明显的影响,在高温环境中更容易发生中暑,且中暑后恢复可能更困难。
三、阳气不足体质
1.体质表现与中暑关联
阳气不足体质者,机体的阳气亏虚,温煦功能减弱。但在夏季高温时,这类人群也可能出现中暑情况,这是因为外界高温过度激发了人体的阳气,而阳气不足者的机体对高温的耐受和调节能力较差。从中医理论讲,阳气不足会影响人体的卫外功能,当外界高温侵袭时,卫外不固,同时阳气对体内热量的调节能力不足,就容易导致中暑。现代研究发现,阳气不足体质者的血管调节功能可能存在异常,在高温环境下,血管不能很好地扩张以促进散热,从而影响体温的调节,增加中暑风险。
在生活方式上,阳气不足体质者通常怕冷,喜欢温热的环境,且可能有久坐、缺乏运动等情况。久坐少动会进一步损伤阳气,使得阳气更虚。比如一些长期在办公室久坐且缺乏运动的人,阳气不足,在夏季高温时,虽然外界环境炎热,但由于自身阳气不足,对高温的适应能力差,容易中暑。
2.年龄与特殊人群影响
儿童中阳气不足体质相对较少见,但如果是早产儿、体质虚弱的儿童,也可能存在阳气不足情况。在夏季高温时,这类儿童需要特别注意防暑,因为他们的体温调节能力本就较弱,阳气不足又进一步降低了对高温的适应能力。对于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阳气渐衰,阳气不足体质较为常见。老年人在夏季高温时中暑后,恢复较慢,因为其机体的修复和调节能力较差,且阳气不足影响了身体的自我恢复机制。例如,老年人在中暑后,阳气恢复需要更长时间,且容易出现其他并发症,所以更需要做好防暑措施来预防中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