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二型呼吸衰竭
二型呼吸衰竭是海平面、静息、呼吸空气时,PaO<60mmHg且PaCO>50mmHg的病理状态,由肺通气功能障碍引起,有呼吸困难、发绀、精神神经症状等表现,通过血气分析等诊断,治疗包括改善通气、氧疗、治疗原发病,特殊人群如老年人、儿童、妊娠期女性有不同注意事项
一、定义
二型呼吸衰竭是指在海平面、静息状态、呼吸空气的情况下,动脉血氧分压(PaO)<60mmHg,同时伴有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50mmHg的一种病理状态。其主要是由于肺通气功能障碍所引起,导致肺不能有效地排出二氧化碳,同时吸入氧气不足。
二、发病机制
1.通气功能障碍
限制性通气不足:多种原因可引起胸廓、胸膜、膈肌及肺部本身的病变,导致胸廓顺应性降低或肺的顺应性下降,使肺的扩张受限,从而引起通气不足。例如,严重的胸廓畸形会限制胸廓的正常扩张,影响肺的通气;广泛的肺纤维化会使肺的弹性回缩力增加,顺应性降低,进而导致通气受限。
阻塞性通气不足:气道狭窄或阻塞是主要原因,常见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由于气道炎症、黏液分泌增多、平滑肌痉挛等因素,使气道阻力增加,气体进出肺受阻。如COPD患者气道内的炎性介质刺激导致气道平滑肌收缩,同时气道黏膜水肿、分泌物增多,进一步加重气道阻塞,影响肺的通气功能,使得二氧化碳排出障碍,氧的吸入也受到影响,最终引发二型呼吸衰竭。
三、临床表现
1.呼吸困难:患者可表现为呼吸费力、呼吸频率增快或减慢等。例如,轻度二型呼吸衰竭时,患者可能仅在活动后出现呼吸急促;而病情较重时,即使在安静状态下也会有明显的呼吸困难,表现为端坐呼吸等。
2.发绀:由于血氧饱和度降低,患者口唇、甲床等部位可出现发绀现象。这是因为血液中还原血红蛋白含量增多,当还原血红蛋白浓度超过50g/L时,就会出现发绀。
3.精神神经症状:早期可出现头痛、烦躁不安、失眠等症状;随着病情进展,可能出现神志恍惚、嗜睡、昏迷等肺性脑病的表现。这是因为二氧化碳潴留引起脑血管扩张、脑水肿等,从而影响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例如,二氧化碳潴留使脑脊液H浓度增加,导致呼吸性酸中毒,影响脑细胞的代谢和功能,进而出现一系列精神神经症状。
四、诊断依据
1.血气分析:是诊断二型呼吸衰竭的关键依据。通过血气分析测定PaO和PaCO,若PaO<60mmHg且PaCO>50mmHg,即可明确诊断为二型呼吸衰竭。
2.病史及相关检查:结合患者的病史,如是否有COPD、胸廓畸形、神经肌肉疾病等基础疾病。同时可进行胸部X线、CT等检查,有助于明确引起通气功能障碍的原发病因。例如,胸部X线检查可发现COPD患者的肺纹理增粗、紊乱,肺气肿等改变;对于胸廓畸形患者,可直观看到胸廓的异常形态。
五、治疗原则
1.改善通气
保持呼吸道通畅:可通过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使用支气管扩张剂等方法。如对于COPD患者,可使用沙丁胺醇等支气管扩张剂缓解气道痉挛,促进痰液排出。
机械通气:对于严重通气不足、呼吸衰竭难以纠正的患者,需及时进行机械通气治疗。机械通气可以辅助或控制患者的呼吸,改善通气状况,纠正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
2.氧疗
一般采用低流量持续吸氧,吸氧浓度一般控制在25%-30%,因为高流量吸氧可能会抑制呼吸中枢,加重二氧化碳潴留。例如,对于慢性呼吸衰竭患者,低流量吸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纠正缺氧,同时避免因氧浓度过高导致的不良反应。
3.治疗原发病:针对引起二型呼吸衰竭的原发病进行治疗。如COPD患者需要积极控制气道炎症,可使用糖皮质激素等药物;对于胸廓畸形等结构性病变,可能需要进行手术矫正等治疗。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老年人:老年人机体功能减退,对呼吸衰竭的耐受能力较差。在治疗过程中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由于老年人可能同时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压等,在使用药物时需更加谨慎,避免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同时,老年人的呼吸肌力量较弱,在进行氧疗和机械通气时,要注意调节合适的吸氧浓度和通气参数,以避免过度通气或通气不足对机体造成不良影响。
2.儿童:儿童发生二型呼吸衰竭相对较少,但一旦发生病情变化较快。儿童的呼吸生理特点与成人不同,在氧疗时要严格控制吸氧浓度,避免高浓度吸氧对儿童视网膜等组织造成损伤。在机械通气时,要选择适合儿童的通气模式和参数,密切监测儿童的呼吸、心率、血氧等指标,确保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同时,儿童的心理特点需要医护人员给予更多的安抚和关怀,减轻其紧张焦虑情绪。
3.妊娠期女性:妊娠期女性发生二型呼吸衰竭时,需要特别注意对胎儿的影响。在治疗过程中,要权衡药物对孕妇和胎儿的影响,尽量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治疗方案。氧疗时要确保孕妇的氧供充足,同时机械通气的参数调节要兼顾孕妇和胎儿的生理需求,避免因通气过度导致子宫胎盘血流减少等不良后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