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癣即婴儿湿疹,是特应性皮炎,与婴儿皮肤屏障、遗传等有关,好发于1-6个月婴儿头面部等,表现多样;湿疹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各年龄段均可发病,好发部位有差异,表现多样;奶癣主要据婴儿发病年龄等诊断,与接触性皮炎、脂溢性皮炎鉴别,湿疹据病史等诊断,与神经性皮炎、银屑病鉴别;奶癣治疗保湿为主,轻证用弱效激素乳膏等,护理要清洁保湿等,湿疹治疗也保湿避刺激,据病情选药,特殊人群治疗谨慎,成人要调生活方式,奶癣是婴儿湿疹特定类型,需准确鉴别应对。
一、定义与发病机制
奶癣:医学上多称为婴儿湿疹,是发生在婴儿时期的一种特应性皮炎,主要与婴儿的皮肤屏障功能尚未发育完善、遗传易感性等因素有关。遗传因素在其中起重要作用,如果父母有过敏性疾病史,如哮喘、过敏性鼻炎等,婴儿患奶癣的风险会增加。婴儿皮肤角质层薄,水分容易丢失,皮肤屏障功能较弱,对外界刺激的抵御能力差,接触到某些过敏原等易引发奶癣。
湿疹:是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的真皮浅层及表皮炎症,发病机制较为复杂,涉及免疫、遗传、环境等多种因素。遗传易感性是湿疹发病的重要基础,若家族中有湿疹、哮喘、过敏性鼻炎等过敏性疾病患者,个体患湿疹的概率升高。环境因素方面,接触过敏原(如尘螨、花粉、某些食物等)、气候变化、皮肤干燥等都可能诱发或加重湿疹。免疫异常在湿疹的发病中也起到关键作用,机体的免疫反应失衡,导致炎症细胞浸润等病理改变。
二、好发人群与部位
奶癣:主要好发于1-6个月的婴儿,随着年龄增长有逐渐缓解的趋势。部位多发生在头面部,如额头、面颊、头皮等,也可蔓延至颈部、上肢、躯干等部位。这与婴儿头面部皮肤薄嫩,且容易接触外界刺激有关,同时婴儿头部皮脂腺分泌相对较旺盛,也增加了头面部发病的概率。
湿疹: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任何部位,但不同年龄段好发部位有一定差异。婴儿期湿疹好发于头面部,儿童期湿疹可发生于四肢屈侧等部位,成人湿疹则多见于手、足、小腿、肘部、乳房、外阴等部位。总体来说,湿疹好发部位与皮肤易受摩擦、接触外界刺激以及自身免疫等因素相关,不同年龄阶段由于皮肤特点和接触环境不同,好发部位有所不同。
三、临床表现
奶癣:皮肤表现多样,急性期以红斑、丘疹、丘疱疹为主,有明显渗出倾向,婴儿常因瘙痒而哭闹不安、搔抓,影响睡眠和进食。亚急性期渗出减少,红肿减轻,以鳞屑、结痂、小丘疹为主。慢性期皮肤干燥、肥厚、粗糙,有苔藓样变,表面可有抓痕、血痂等。例如,婴儿面颊部可见密集的红色小丘疹,部分融合成片,伴有明显渗出时可看到潮湿的渗液。
湿疹:急性期表现为红斑、水肿基础上的密集粟粒大小丘疹、丘疱疹、水疱,常融合成片,境界不清楚,瘙痒剧烈。亚急性期红肿和渗出减轻,以小丘疹、鳞屑和结痂为主。慢性期则皮肤粗糙肥厚、苔藓样变、色素沉着或色素减退,同样伴有不同程度的瘙痒。不同部位的湿疹表现略有差异,如手部湿疹多与接触外界刺激性物质有关,表现为皮肤干燥、皲裂、脱屑等;小腿湿疹常与静脉回流不畅等因素有关,皮肤可出现苔藓样变、色素沉着等。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奶癣:主要根据婴儿的发病年龄、头面部等部位的典型皮疹表现来诊断。需要与接触性皮炎相鉴别,接触性皮炎有明确的接触史,皮疹多局限于接触部位,形态相对单一,去除接触物后病情很快改善;还需与脂溢性皮炎鉴别,脂溢性皮炎多见于3个月以内婴儿,皮疹好发于头皮、眉间等部位,为暗红色斑片,上覆油腻性鳞屑,一般无明显渗出等表现。
湿疹:诊断主要依据病史、皮疹特点及分布等。需要与神经性皮炎鉴别,神经性皮炎多见于成年人,皮疹好发于颈部、肘部、骶尾部等,常呈苔藓样变,瘙痒呈阵发性;还需与银屑病鉴别,银屑病皮疹多有多层银白色鳞屑,刮除鳞屑可见薄膜现象和点状出血,好发于四肢伸侧、头皮等部位,与湿疹的皮疹表现有明显区别。诊断时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病史、症状、体征以及必要的实验室检查等。
五、治疗与护理原则
奶癣:治疗上应注重保湿,使用温和的保湿剂可以修复皮肤屏障。轻度奶癣可局部使用弱效糖皮质激素乳膏,如氢化可的松乳膏等(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有渗出时可用3%硼酸溶液湿敷。护理方面,要保持婴儿皮肤清洁,避免过度洗浴,洗浴后及时涂抹保湿剂。衣物选择宽松、柔软、棉质的,减少对皮肤的摩擦刺激。
湿疹:治疗同样强调保湿,避免各种外界刺激因素。根据病情严重程度选择治疗药物,轻度湿疹可外用糖皮质激素乳膏,中重度湿疹可能需要系统使用抗组胺药物等。对于儿童和成人湿疹,要注意避免搔抓、热水烫洗等不良刺激。特殊人群如婴儿在治疗时要格外谨慎,优先选择温和、刺激性小的治疗方法和药物,以患儿舒适度为首要考虑,避免使用可能对婴儿皮肤造成严重刺激的药物。成人湿疹患者要注意生活方式的调整,如避免接触过敏原、保持生活规律等。
总之,奶癣是婴儿湿疹的特定类型,在定义、好发人群、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护理等方面与广义的湿疹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临床上需要准确鉴别并采取合适的应对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