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慢性肝炎是肝脏炎症性疾病,急性肝炎起病急、病程≤6个月,病因有病毒感染、药物损伤、酒精中毒等,表现为乏力、黄疸等;慢性肝炎病程>6个月,多由持续病毒感染等引起,症状隐匿;不同人群有不同特点及注意事项,诊断结合症状等,监测需定期查相关指标。
急性肝炎
病因:多种因素可引起急性肝炎,如病毒感染(甲型肝炎病毒、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等感染)、药物损伤(某些抗生素、抗结核药物等可能导致药物性急性肝炎)、酒精急性中毒(短时间内大量饮酒可引起酒精性急性肝炎)等。例如,甲型肝炎病毒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在儿童和青少年中相对多见,感染后可引发急性肝炎,研究显示甲型肝炎的潜伏期一般为2-6周。
临床表现:患者可出现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黄疸(皮肤和巩膜发黄)等症状,部分患者还可能有肝区疼痛。实验室检查可见血清转氨酶升高,胆红素升高等指标异常,甲型肝炎患者血清中可检测到抗-HAVIgM阳性等特异性抗体改变。
慢性肝炎
病因:慢性肝炎多由持续的病毒感染引起,如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持续感染;自身免疫因素也可导致自身免疫性慢性肝炎;还有一些是由药物、酒精等因素长期作用所致。例如,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后,如果病毒持续复制,机体免疫清除反应持续存在,就容易发展为慢性乙型肝炎,慢性乙型肝炎在不同年龄段均可发病,性别差异相对不显著,但有家族聚集现象的特点。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后约有50%-85%可发展为慢性丙型肝炎,其感染与生活方式中可能存在的不安全注射、不洁医疗操作等因素有关。
临床表现:慢性肝炎患者症状相对隐匿,可能有乏力、腹胀、食欲减退等非特异性症状,部分患者病情隐匿可无明显症状。实验室检查可见转氨酶反复或持续升高,肝脏影像学检查(如B超)可能显示肝脏形态、质地等改变,如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可能出现肝纤维化甚至肝硬化的相关影像学表现,自身免疫性慢性肝炎患者可检测到自身抗体阳性等特征性改变。
不同人群急慢性肝炎的特点及注意事项
儿童
急性肝炎:儿童感染甲型肝炎病毒后,症状相对成人可能较轻,但也有出现黄疸等典型表现的情况。在生活方式上,儿童如果接触了被甲型肝炎病毒污染的食物或水源易感染,家长需注意儿童的饮食卫生。对于药物性急性肝炎,儿童应避免滥用药物,尤其是一些对肝脏有潜在损伤的药物,用药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慢性肝炎:儿童慢性肝炎相对少见,但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可导致儿童慢性乙型肝炎,这类儿童需要密切监测肝脏功能、病毒载量等指标,定期进行随访,生活中要注意休息,保证营养均衡,避免过度劳累,因为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过度劳累可能影响肝脏的修复和发育。
老年人
急性肝炎:老年人患急性肝炎时,病情可能相对较重,恢复较慢。病因方面,药物性急性肝炎在老年人中相对常见,因为老年人常患有多种疾病,服用多种药物,药物相互作用或药物本身对肝脏的损伤风险增加。老年人在用药时需更加谨慎,严格遵循医生的用药指导,定期监测肝功能。
慢性肝炎:老年人慢性肝炎患者,如慢性乙型肝炎或丙型肝炎,随着年龄增长,肝脏的储备功能和修复能力下降,病情进展可能相对较快,容易发展为肝硬化、肝癌等严重并发症。在生活方式上,老年人要注意适度运动,保持良好的心态,但要避免过度运动加重肝脏负担,饮食上要注意营养均衡,控制脂肪和糖分的摄入,以减轻肝脏代谢负担。
女性
急性肝炎:女性在急性肝炎发病时,症状可能与男性无明显差异,但在特殊生理期,如孕期感染肝炎病毒,需要特别关注。例如,孕期感染乙型肝炎病毒,可能需要采取母婴阻断措施等特殊处理,以降低新生儿感染风险。
慢性肝炎:女性慢性肝炎患者在月经周期等生理变化时,体内激素水平的波动可能对肝脏功能有一定影响,需要密切监测病情。在生活方式上,女性要注意避免长期熬夜等不良生活习惯,因为熬夜可能影响肝脏的代谢和修复,加重肝脏负担。
急慢性肝炎的诊断与监测
诊断方法:诊断急慢性肝炎需要结合患者的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等。实验室检查包括肝功能检查(如转氨酶、胆红素、白蛋白等指标)、病毒学检查(如肝炎病毒标志物检测,甲型肝炎检测抗-HAVIgM,乙型肝炎检测HBsAg、HBV-DNA等,丙型肝炎检测抗-HCV、HCV-RNA等)、自身抗体检测(自身免疫性肝炎时可检测到相关自身抗体)等。影像学检查如B超、CT等可帮助了解肝脏的形态、结构等情况,对于判断是否存在肝硬化、肝占位等有重要意义。
监测:对于急慢性肝炎患者,需要定期监测肝功能、病毒载量(如乙型肝炎、丙型肝炎患者)、肝脏影像学等指标。急性肝炎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需要监测肝功能恢复情况,判断病情是好转还是恶化;慢性肝炎患者需要长期监测,以早期发现病情变化,如是否出现肝纤维化进展、是否发展为肝硬化或肝癌等,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例如,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每3-6个月需要检查肝功能、HBV-DNA、甲胎蛋白、肝脏B超等,以监测病情进展和早期发现肝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