佝偻病会导致骨骼畸形、运动功能发育迟缓及其他表现。骨骼畸形方面,头部婴儿期可遗留方颅等,胸部有鸡胸、漏斗胸等,四肢有O型腿或X型腿等;运动功能发育迟缓表现为大运动发育(会坐、站、走时间延迟)和精细运动发育(抓握等精细动作完成晚);其他表现有肌肉松弛(全身肌肉力量弱)及神经精神方面有神经精神兴奋性降低的遗留表现,不同年龄段、性别等因素对各表现有不同影响,有佝偻病病史儿童需针对各表现进行相应监测、康复训练、营养补充及心理关怀等。
一、骨骼畸形表现
1.头部:不同年龄段表现有差异,婴儿期可能遗留方颅,即额骨、顶骨双侧骨样组织增生呈对称性隆起,形成方盒样头型;前囟闭合时间可延迟。对于儿童,还可能有头颅骨软化遗留的痕迹,如枕部或顶骨环状软化区等。从年龄因素看,婴幼儿骨骼处于不断发育阶段,佝偻病影响了骨的正常矿化过程,导致头部骨骼畸形;性别方面一般无明显差异;生活方式上若既往有维生素D缺乏等情况未得到有效纠正,会持续影响骨骼发育;有佝偻病病史的儿童更易出现此类骨骼畸形表现。
2.胸部:常见的有鸡胸,表现为胸骨向前突出,形似鸡的胸脯,这是由于肋骨和肋软骨过度生长导致;还有漏斗胸,胸骨中下部分向内凹陷,形似漏斗。在年龄较小的儿童中,胸廓的发育尚未定型,佝偻病导致胸廓的正常结构被破坏;对于有佝偻病病史的儿童,胸部畸形会影响呼吸功能等,需要关注其呼吸状况及生长发育影响;性别因素对胸部畸形的具体表现形式影响不大,但不同性别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对佝偻病的易感性及畸形程度可能因个体差异有所不同。
3.四肢:下肢畸形较为常见,如O型腿(膝内翻)或X型腿(膝外翻)。幼儿开始行走后,因骨质软化,在重力作用下易出现下肢弯曲变形。对于O型腿,表现为两下肢自然伸直或站立时,两足内踝能相碰而两膝不能靠拢;X型腿则是两膝靠拢时两足内踝分离。从年龄角度,幼儿期是下肢骨骼发育关键时期,佝偻病影响此阶段骨骼矿化,导致畸形;生活方式中如果缺乏户外活动、日照不足等情况未改善,会加重下肢畸形程度;有佝偻病病史的儿童需定期监测下肢发育情况,预防畸形进一步加重。
二、运动功能发育迟缓表现
1.大运动发育:会坐、会站、会走的时间较正常儿童延迟。正常儿童一般6个月左右会坐,8-10个月会站,1岁左右会走,但佝偻病后遗症期儿童可能到相应月龄仍不能达到该运动发育水平。年龄越小,运动发育受佝偻病影响越明显,因为婴幼儿期是大运动发育的关键阶段,骨骼和肌肉的发育都依赖正常的维生素D代谢来保证钙磷的正常吸收和利用,佝偻病导致骨发育异常进而影响运动功能发育;性别差异在此方面不突出,但不同性别儿童的运动发育个体差异可能受遗传等因素影响;生活方式中缺乏足够的营养摄入(尤其是维生素D和钙)及户外活动,会加重运动发育迟缓;有佝偻病病史的儿童需要进行针对性的运动康复训练,但要注意训练强度和方式,避免加重骨骼负担。
2.精细运动发育:手指的精细动作发展也会迟缓,如抓握物品、翻书、搭积木等动作的完成较正常儿童晚。这是因为骨骼的发育异常可能影响到手部肌肉的附着点及骨骼的稳定性,从而影响精细运动的发育。对于年龄较小的儿童,精细运动发育还处于逐步完善阶段,佝偻病破坏了正常的骨发育环境,导致精细运动发育滞后;性别因素对精细运动发育迟缓的影响不显著,但不同性别儿童在精细运动方面的表现可能因个体的神经发育等因素有所不同;生活方式中如果没有给予足够的手部刺激和训练机会,也会加重精细运动发育迟缓的情况;有佝偻病病史的儿童在进行精细运动训练时,要选择合适的玩具和方式,以促进其精细运动的发展。
三、其他表现
1.肌肉松弛:全身肌肉力量较正常儿童弱,表现为肌张力低下,如抬头、坐立等动作时肌肉力量不足。这是由于佝偻病影响了钙磷代谢,导致肌肉的钙含量异常,进而影响肌肉的正常功能。年龄较小的儿童肌肉本身处于发育阶段,佝偻病对肌肉的影响更为明显;性别差异在肌肉松弛表现上不突出,但不同性别儿童的肌肉发育情况可能因身体整体发育差异有所不同;生活方式中如果缺乏足够的营养支持和适当的运动锻炼,会加重肌肉松弛的程度;有佝偻病病史的儿童需要加强营养补充和适当的肌肉锻炼,但要注意循序渐进,避免过度疲劳。
2.神经精神方面的遗留表现:部分儿童可能仍存在神经精神兴奋性降低的表现,如不如正常儿童活泼好动等,但相较于活动期,这些表现已有所减轻。这是因为佝偻病活动期时神经精神症状较为明显,如夜惊、多汗等,后遗症期这些症状有所缓解,但仍可能有一定程度的遗留。年龄因素影响神经精神方面遗留表现的程度,幼儿期神经发育处于关键阶段,佝偻病对其神经精神的影响在后遗症期仍有体现;性别差异在此方面不显著,但不同性别儿童的神经精神状态可能因个体的气质类型等因素有所不同;生活方式中良好的生活环境和适当的心理关怀有助于改善神经精神方面的遗留表现;有佝偻病病史的儿童需要关注其心理状态,给予足够的关爱和支持,促进其神经精神方面的良好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