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身关节疼痛可能与强直性脊柱炎等多种疾病相关。强直性脊柱炎主要累及中轴关节,有特定疼痛特点,外周关节也可受累;其他疾病如类风湿关节炎、骨关节炎、感染性关节炎等也会致全身关节疼痛。强直性脊柱炎诊断依据包括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全身关节疼痛时应及时就医检查,根据病因处理,不同特殊人群有相应注意事项。
一、全身关节疼痛与强直性脊柱炎的关联
强直性脊柱炎是一种主要累及脊柱、骶髂关节等中轴关节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全身关节疼痛可能是强直性脊柱炎的表现之一,但并非出现全身关节疼痛就一定是强直性脊柱炎,还需结合其他表现综合判断。
(一)强直性脊柱炎相关关节疼痛特点
1.中轴关节受累为主
强直性脊柱炎最常累及骶髂关节,表现为下腰部或臀部疼痛,疼痛特点多在夜间或晨起时加重,活动后缓解,这与非炎性腰背痛不同,非炎性腰背痛一般活动后加重。随着病情进展,可向上累及胸椎、颈椎,导致脊柱活动受限,如弯腰、转头等活动困难。
对于年轻男性(强直性脊柱炎好发于16-30岁男性),若出现下背部反复疼痛且符合上述特点,需警惕强直性脊柱炎。长期久坐、缺乏运动的生活方式可能会加重脊柱关节的负担,增加强直性脊柱炎的发病风险或使病情加重。
2.外周关节受累情况
部分患者会出现外周关节疼痛,以膝、髋、踝等下肢关节多见,也可累及肩、腕等上肢关节。外周关节受累时,可表现为单个或多个关节的肿胀、疼痛、活动受限。例如,膝关节受累时可出现膝关节肿胀、疼痛,行走困难。
有家族史的人群(强直性脊柱炎具有一定遗传易感性,HLA-B27阳性家族成员患病风险较高)若出现外周关节疼痛,尤其是下肢大关节疼痛,需进一步排查强直性脊柱炎。
二、其他可能导致全身关节疼痛的疾病
1.类风湿关节炎
类风湿关节炎多累及手足小关节,呈对称性多关节肿胀、疼痛、畸形,与强直性脊柱炎的外周关节受累特点有所不同,类风湿关节炎的小关节受累更为典型,而强直性脊柱炎外周关节受累多为大关节且非对称性相对多见。
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但以30-50岁女性多见,生活方式对其影响主要体现在长期处于潮湿、寒冷环境可能增加发病风险。
2.骨关节炎
骨关节炎多见于中老年人,主要是由于关节软骨退变、骨质增生等引起,好发于负重关节,如膝关节、髋关节等,疼痛与活动相关,活动后加重,休息后缓解,可伴有关节肿胀、畸形等。长期过度使用关节、肥胖等因素是骨关节炎的重要危险因素。
3.感染性关节炎
由细菌、病毒等感染引起,可出现关节疼痛、肿胀、发热等表现,有明确的感染病史或感染灶,通过血常规、病原体检测等可协助诊断。例如,链球菌感染后可能引发反应性关节炎,出现关节疼痛等症状。
三、强直性脊柱炎的诊断依据
1.临床表现
除了关节疼痛外,还可能伴有晨僵,即早晨起床后关节僵硬、活动受限,一般持续时间超过30分钟。部分患者可有眼部症状,如葡萄膜炎等;肠道症状,如腹泻等。
2.实验室检查
HLA-B27检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HLA-B27阳性率较高,但HLA-B27阳性也可见于正常人群,所以不能仅凭HLA-B27阳性诊断强直性脊柱炎,还需结合临床症状等。
炎症指标: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等炎症指标可升高,提示体内存在炎症反应,但这些指标升高也可见于其他炎症性疾病。
3.影像学检查
骶髂关节X线:早期可表现为骶髂关节骨质疏松、模糊,后期可出现骶髂关节间隙狭窄、融合等。
骶髂关节CT:对于早期骶髂关节病变的诊断比X线更敏感,能发现X线不易察觉的轻微病变。
磁共振成像(MRI):在强直性脊柱炎早期即可发现骶髂关节骨髓水肿等病变,有助于早期诊断。
四、全身关节疼痛时的应对建议
1.及时就医检查
当出现全身关节疼痛时,无论是否怀疑强直性脊柱炎,都应及时前往风湿免疫科就诊,进行详细的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及相关辅助检查,以明确病因。对于有家族史、年轻男性、长期腰背疼痛等高危人群,更应尽早就诊。
2.根据病因进行相应处理
如果确诊为强直性脊柱炎,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规范治疗,治疗包括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等,可缓解疼痛、抗炎)、改善病情抗风湿药(如柳氮磺胺吡啶等)、生物制剂等。同时,患者应注意保持正确的姿势,进行适当的关节功能锻炼,如游泳等,有助于维持关节功能。
如果是其他疾病引起的全身关节疼痛,如类风湿关节炎需进行抗风湿治疗;骨关节炎需进行减轻关节负荷、保护关节软骨等治疗;感染性关节炎则需进行抗感染治疗等。
3.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出现全身关节疼痛时,要考虑幼年特发性关节炎等疾病,需及时就医,进行详细检查,因为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对预后影响较大。
老年人:老年人全身关节疼痛更要警惕骨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等,由于老年人可能同时患有多种基础疾病,在选择治疗药物时需特别注意药物相互作用等问题,就医时要详细告知医生既往病史及正在服用的药物。
女性:女性在不同生理阶段,如月经期、妊娠期等,全身关节疼痛的原因可能有所不同,妊娠期出现关节疼痛需谨慎用药,应在医生评估后进行合理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