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衰竭是各种原因致肺通气和(或)换气功能严重障碍,静息下不能维持足够气体交换,致低氧血症伴(或不伴)高碳酸血症及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和临床表现的综合征。按动脉血气分Ⅰ型(缺氧性,PaO<60mmHg,PaCO降低或正常)和Ⅱ型(高碳酸性,PaO<60mmHg,PaCO>50mmHg);按发病急缓分急性(突发致病因素致肺通气和换气功能严重障碍)和慢性(慢性呼吸系统疾病致呼吸功能损害逐渐加重)。病因有气道、肺组织、肺血管、胸廓与胸膜、神经肌肉病变等。临床表现有呼吸困难、发绀、精神神经症状、循环系统表现、消化和泌尿系统表现等。靠血气分析诊断,治疗原则包括保持呼吸道通畅、氧疗、改善通气、治疗原发病、纠正酸碱平衡失调和电解质紊乱。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人、妊娠期女性有各自注意事项。
呼吸衰竭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肺通气和(或)换气功能严重障碍,以致在静息状态下亦不能维持足够的气体交换,导致低氧血症伴(或不伴)高碳酸血症,进而引起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和相应临床表现的综合征。
一、分类
1.按动脉血气分析分类
Ⅰ型呼吸衰竭:即缺氧性呼吸衰竭,血气分析特点是PaO<60mmHg,PaCO降低或正常。主要见于肺换气功能障碍疾病,如严重肺部感染性疾病、间质性肺疾病、急性肺栓塞等。
Ⅱ型呼吸衰竭:即高碳酸性呼吸衰竭,血气分析特点是PaO<60mmHg,同时伴有PaCO>50mmHg。多由肺泡通气不足所致,常见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等。
2.按发病急缓分类
急性呼吸衰竭:由于某些突发的致病因素,如严重肺疾患、创伤、休克、电击、急性气道阻塞等,使肺通气和(或)换气功能迅速出现严重障碍,在短时间内引起呼吸衰竭。
慢性呼吸衰竭:多见于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如COPD、重度肺结核、肺间质纤维化、胸廓和神经肌肉病变等,其呼吸功能损害逐渐加重,经过较长时间发展为呼吸衰竭。
二、病因
1.气道病变: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支气管哮喘等引起的气道狭窄或阻塞,影响气体的进出。
2.肺组织病变:各种肺炎、重度肺结核、肺气肿、弥漫性肺纤维化等,可导致肺组织的气体交换面积减少、肺顺应性降低等,影响气体交换。
3.肺血管疾病:如肺栓塞,血栓堵塞肺动脉或其分支,使肺通气/血流比例失调,导致呼吸衰竭。
4.胸廓与胸膜病变:严重的胸廓畸形、胸廓外伤、大量胸腔积液或气胸等,可影响胸廓的正常运动和肺的扩张,导致通气不足和气体分布不均。
5.神经肌肉疾病:如脑血管意外、颅脑外伤、脊髓灰质炎、重症肌无力等,可影响呼吸中枢或神经传导,导致呼吸肌无力或麻痹,引起通气不足。
三、临床表现
1.呼吸困难:是呼吸衰竭最早出现的症状。轻者表现为呼吸费力伴呼气延长,重者可出现呼吸浅快、点头或提肩呼吸等。
2.发绀:是缺氧的典型表现。当动脉血氧饱和度低于90%时,可在口唇、甲床等部位出现发绀;但在贫血等血液系统疾病时,发绀可能不明显。
3.精神神经症状:急性呼吸衰竭可迅速出现精神错乱、躁狂、昏迷、抽搐等。慢性呼吸衰竭时,随着PaCO升高,可出现先兴奋后抑制的现象,如表情淡漠、嗜睡、昏迷等,临床上称为肺性脑病。
4.循环系统表现:多数患者有心动过速;严重缺氧、酸中毒可引起心肌损害,亦可引起周围循环衰竭、血压下降、心律失常、心脏停搏等。
5.消化和泌尿系统表现:严重呼吸衰竭可导致肝肾功能损害,如丙氨酸氨基转移酶与血尿素氮升高;个别患者可出现消化道出血。
四、诊断
主要依靠血气分析,同时结合原发病的表现来诊断。动脉血气分析中PaO<60mmHg,伴或不伴PaCO>50mmHg即可诊断为呼吸衰竭。
五、治疗原则
1.保持呼吸道通畅:可采用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使用支气管扩张剂等方法,必要时建立人工气道。
2.氧疗:根据呼吸衰竭的类型和患者的具体情况给予合适的氧疗方式,如Ⅰ型呼吸衰竭可给予较高浓度(>35%)的氧疗;Ⅱ型呼吸衰竭应给予低浓度(<35%)持续吸氧。
3.改善通气:对于存在呼吸肌疲劳或通气严重不足的患者,可使用呼吸兴奋剂,如尼可刹米等;严重时需进行机械通气治疗。
4.治疗原发病:积极治疗引起呼吸衰竭的原发病,如控制肺部感染、解除支气管痉挛等。
5.纠正酸碱平衡失调和电解质紊乱:呼吸衰竭时常合并酸碱平衡失调和电解质紊乱,需及时纠正。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呼吸衰竭的病因可能与先天性呼吸系统疾病、严重肺部感染等有关。儿童病情变化较快,需密切监测呼吸、心率、血氧饱和度等指标,在氧疗时要注意氧浓度的精确控制,避免高浓度氧对儿童肺部的损伤。同时,儿童的气道较狭窄,保持呼吸道通畅时要特别注意操作的轻柔,防止损伤气道。
2.老年人:老年人呼吸衰竭多与慢性基础疾病相关,如COPD、冠心病等。老年人的呼吸储备功能下降,对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的耐受性差,在治疗过程中要注意观察其精神状态、呼吸频率等变化,调整治疗方案时要更加谨慎,避免过度氧疗等情况的发生。
3.妊娠期女性:妊娠期女性出现呼吸衰竭时,要充分考虑胎儿的情况。治疗时需权衡药物对胎儿的影响,氧疗要选择对胎儿无不良影响的方式,机械通气时要注意通气参数对子宫胎盘血流的影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