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易中暑的原因、表现及危害和预防措施。环境因素包括高温高湿环境、长时间暴露于烈日下;个体因素涉及年龄(儿童和老年人)、健康状况(基础疾病者、服药者)、生活方式(缺水、体力活动过度);中暑表现有先兆、轻度、重度中暑;危害包括多系统损害;预防措施涵盖环境适应防护、个体健康管理(合理饮食饮水、控制基础疾病、避免药物影响散热)及特殊人群特别注意。
一、容易中暑的原因
(一)环境因素
1.高温高湿环境:当处于气温较高(一般指环境温度超过35℃)且湿度较大的环境中时,人体散热会受到明显影响。例如在夏季持续的闷热天气里,人体通过出汗蒸发散热的效率降低,因为高湿度环境下汗液不易蒸发,热量就容易在体内积聚,从而增加中暑风险。
2.长时间暴露于烈日下:如果长时间在无遮蔽的阳光下活动或工作,人体会持续接受太阳辐射热,皮肤直接吸收大量热量,超出了人体自身的散热调节能力,就容易引发中暑。比如户外建筑工人在没有防护措施的情况下长时间劳作。
(二)个体因素
1.年龄因素
儿童:儿童的体温调节中枢尚未发育完善,相比成年人更易受环境温度影响。婴幼儿的汗腺功能还不够成熟,散热能力较差,在高温环境下活动时,体温上升速度较快,更容易中暑。例如在炎热天气里,婴幼儿若长时间待在密闭且温度较高的车内,就很容易发生中暑。
老年人:老年人的身体机能衰退,皮肤汗腺萎缩,出汗功能下降,体温调节能力减弱。同时,老年人往往伴有一些基础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等,这会进一步影响身体的散热和血液循环,使得他们在高温环境下中暑的几率增加。比如患有高血压的老年人,在高温环境中血管调节功能不佳,更易出现中暑相关的身体不适。
2.健康状况因素
患有基础疾病者:患有心血管疾病的人,其心血管功能受限,血液循环相对较慢,不利于热量的散发;患有糖尿病的人,身体的代谢调节异常,也可能影响体温调节机制;肥胖人群由于皮下脂肪厚,会阻碍热量散发,这些人群都更容易中暑。例如肥胖的糖尿病患者,在炎热环境中,一方面脂肪阻碍散热,另一方面糖尿病影响代谢,体温调节失衡,中暑风险较高。
服用特定药物者:某些药物会影响人体的体温调节,如抗组胺药、某些降压药等。这些药物可能会抑制出汗等散热反应,从而增加中暑的可能性。比如正在服用抗组胺药治疗过敏的人,在高温环境下,由于药物抑制了正常的出汗散热,就容易发生中暑。
3.生活方式因素
缺乏水分摄入:如果在高温环境下没有及时补充水分,人体会因失水过多而导致血液浓缩,血液循环量减少,影响散热功能,进而容易引发中暑。例如在户外运动时,没有定时饮水,就可能出现中暑情况。
体力活动过度:在高温环境下进行高强度的体力劳动或剧烈运动时,人体产热增加,如果散热不能及时跟上,就容易造成体温过高,引发中暑。比如在炎热天气下进行长时间的高强度体育竞赛,运动员就面临较高的中暑风险。
二、中暑的表现及危害
(一)中暑的表现
1.先兆中暑:表现为大汗、口渴、乏力、头晕、耳鸣、恶心、胸闷等症状,此时体温往往正常或轻度升高(一般在37.5℃-38℃左右),如果能及时转移到阴凉通风处,补充水分,症状可迅速缓解。
2.轻度中暑:除了先兆中暑的症状外,体温会升高到38℃以上,还可能出现面色潮红、皮肤灼热,或出现四肢湿冷、面色苍白、血压下降、脉搏加快等表现。
3.重度中暑:包括热痉挛、热衰竭和热射病等。热痉挛表现为剧烈的肌肉痉挛,多发生在四肢肌肉及腹肌等,常呈对称性;热衰竭主要表现为头晕、头痛、恶心、呕吐、面色苍白、脉搏细弱或缓慢、血压下降、昏厥或意识模糊等;热射病是最严重的中暑类型,表现为高热(直肠温度可达40℃以上)、无汗、意识障碍,如昏迷、抽搐等,可伴有多器官功能损害。
(二)中暑的危害
中暑若不及时处理,可能会对人体多个系统造成严重损害。例如热射病可导致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引起永久性的脑功能障碍;还可能影响心血管系统,导致心律失常、休克等;对肾脏也会造成损伤,出现肾功能衰竭等情况,严重时可危及生命。
三、容易中暑人群的预防措施
(一)环境适应与防护
1.高温时段避免外出:在一天中气温最高的时段(通常是10:00-16:00),尽量减少外出活动。如果必须外出,应做好防护措施,如穿着浅色、宽松、透气的棉质衣物,佩戴遮阳帽、太阳镜等。
2.创造清凉环境:对于容易中暑的人群,在家中、工作场所等应保持室内通风良好,可以使用空调、风扇等设备来降低环境温度,但要注意避免空调温度过低或风扇直吹身体,以防受凉。
(二)个体健康管理
1.合理饮食与水分补充
饮食方面:容易中暑的人应保持清淡饮食,多吃蔬菜水果,如西瓜、黄瓜、西红柿等,这些食物富含水分和维生素,有助于维持身体的水分平衡和正常代谢。同时,可适当增加盐分的摄入,但要注意适量,避免过量盐分加重心脏负担。
水分补充:定时定量饮水,不要等到口渴了才喝水,每天的饮水量应不少于1500-2000毫升,可以选择喝白开水、淡盐水或含有电解质的饮品,但要避免一次性大量饮水,以免加重胃肠负担。
2.关注基础疾病控制:患有基础疾病的容易中暑人群,要积极控制基础疾病,遵循医生的治疗方案,定期复诊。例如患有心血管疾病的人要严格控制血压、血脂等指标;糖尿病患者要将血糖控制在合理范围内,以利于身体的整体代谢和体温调节。
3.避免药物影响散热:如果因病情需要服用可能影响散热的药物,应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用药,并密切关注在高温环境下的身体反应。如果出现不适,应及时与医生沟通,考虑是否需要调整药物。
(三)特殊人群特别注意
1.儿童:在炎热天气里,要避免儿童长时间待在高温环境中,如车内等。给儿童穿着合适的轻薄衣物,保证充足的水分供应,可以准备一些儿童专用的防晒用品。如果儿童在户外活动,要定时休息,到阴凉处避暑。
2.老年人:老年人应尽量选择在早晨或傍晚较为凉爽的时段进行户外活动,活动量不宜过大。在家中要注意室内温度的调节,保持舒适的居住环境。家属要密切关注老年人的身体状况,提醒老年人及时补充水分,当老年人出现中暑相关症状时,要立即采取相应的救治措施并及时送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