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路感染与膀胱炎有什么区别
尿路感染包括上尿路感染(肾盂肾炎)和下尿路感染(膀胱炎),二者在解剖部位、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发病原因及高危因素、治疗原则上存在差异。解剖部位上膀胱炎局限于膀胱;临床表现上肾盂肾炎有全身及泌尿系统症状,膀胱炎主要是尿路刺激症状;实验室检查中尿路感染尿常现可发现白细胞尿等,尿细菌学检查有菌落计数标准,膀胱炎尿液改变相对局限且一般无明显全身血液成分改变;影像学检查上肾盂肾炎严重时需排查解剖异常等,膀胱炎一般无需复杂检查;发病原因均多为细菌等病原体感染,高危因素有女性生理结构、泌尿系统异常等,膀胱炎还有性生活、尿路器械等诱因;治疗上肾盂肾炎病情重疗程长,膀胱炎病情轻多短疗程,且膀胱炎需除诱因等。
一、定义与解剖部位差异
尿路感染:是病原体在尿路中生长繁殖而引起的感染性疾病,包括上尿路感染(肾盂肾炎等)和下尿路感染(膀胱炎等),病原体可包括细菌、真菌、支原体、衣原体等多种。
膀胱炎:属于下尿路感染的一种,主要是膀胱黏膜被病原体侵袭而引发的炎症,解剖部位局限在膀胱。
二、临床表现差异
尿路感染(以常见的细菌性尿路感染为例)
上尿路感染(肾盂肾炎):成年患者多有发热、寒战、头痛、全身酸痛、恶心、呕吐等全身症状,体温可高达38.0℃以上,泌尿系统症状可表现为尿频、尿急、尿痛、排尿困难、下腹部疼痛、腰痛等,腰痛较为明显,多为钝痛或酸痛,肾区有压痛和叩击痛。儿童患者上尿路感染临床表现可不典型,可能仅表现为发热、哭闹、拒食、呕吐等非特异性症状。
下尿路感染(膀胱炎):主要表现为尿路刺激症状,即尿频、尿急、尿痛,尿液可浑浊,部分患者可有耻骨上膀胱区疼痛或压痛,一般无全身感染症状,如发热等,但老年体弱、免疫力低下者可能出现轻度发热等全身表现。
三、实验室检查差异
尿液常规检查
尿路感染:无论是上尿路感染还是下尿路感染,尿常规检查均可发现白细胞尿,尿沉渣镜检白细胞>5个/高倍视野提示存在白细胞尿,部分患者可有血尿,尿蛋白可呈弱阳性等。上尿路感染时,尿中可出现白细胞管型等;下尿路感染时一般无白细胞管型,但膀胱炎时可出现膀胱黏膜出血相关的红细胞增多等情况。
膀胱炎:主要以尿路刺激症状相关的尿液改变为主,白细胞尿相对突出,一般无明显的全身感染相关的血液成分改变,如一般无明显的血白细胞升高(上尿路感染时多有血白细胞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等)。
尿细菌学检查
尿路感染:清洁中段尿细菌定量培养是诊断尿路感染的重要依据,上尿路感染和下尿路感染在尿细菌学检查上的主要区别在于上尿路感染时细菌培养阳性率相对更高,且可能存在细菌的上行播散等情况,而下尿路感染有时可能存在假阳性等情况,但一般膀胱炎时通过尿细菌学检查也可明确致病菌。通常认为菌落计数≥10CFU/ml为有意义菌尿,提示尿路感染,但对于症状不典型者,需要重复检查,如两次中段尿培养菌落计数均≥10CFU/ml,且为同一菌种,才更支持尿路感染的诊断。
膀胱炎:尿细菌学检查同样遵循上述菌落计数标准来判断是否存在细菌感染,但膀胱炎的致病菌多与下尿路的局部感染相关,如大肠埃希菌等常见致病菌引起膀胱炎较为多见。
四、影像学检查差异
尿路感染
上尿路感染(肾盂肾炎):对于反复发作或病情较重的肾盂肾炎患者,需要进行影像学检查,如超声、CT等,以排除有无泌尿系统解剖异常、结石、梗阻等基础疾病。超声检查可发现肾盂肾盏扩张、肾脏形态改变等;CT检查对于泌尿系统结石等的诊断更为清晰准确。例如,存在肾盂输尿管畸形等解剖异常时,容易导致上尿路感染反复发作。
膀胱炎:一般情况下,膀胱炎患者无需常规进行复杂的影像学检查,除非存在反复发作、怀疑有泌尿系统其他病变等情况。但对于特殊人群,如妊娠期膀胱炎患者,有时可能需要通过超声等检查监测泌尿系统情况,因为妊娠期泌尿系统生理改变可能影响膀胱炎的转归等。
五、发病原因及高危因素差异
尿路感染
发病原因:多种病原体可引起尿路感染,最常见的是细菌感染,如大肠埃希菌等肠道杆菌是最常见的致病菌。病原体可通过上行感染(如女性尿道短宽直,更容易发生上行感染)、血行感染(如身体其他部位的感染灶,病原体通过血液循环到达尿路引起感染)、淋巴道感染等途径侵入尿路。
高危因素:女性由于生理结构特点,尿道短且距离肛门近,是尿路感染的高发人群,尤其是性生活活跃期女性、绝经后女性等;泌尿系统有结构异常,如尿路结石、尿路畸形等,会导致尿液引流不畅,容易引发尿路感染;糖尿病患者由于机体免疫力低下,且高血糖环境有利于细菌生长繁殖,容易发生尿路感染;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免疫力受到抑制,也容易发生尿路感染等。
膀胱炎
发病原因:主要是病原体经尿道上行感染膀胱引起,常见致病菌与尿路感染相似,以大肠埃希菌等为主。
高危因素:除了与尿路感染共同的高危因素外,女性性生活是膀胱炎常见的诱发因素,因为性生活可将尿道周围的细菌挤压入膀胱;使用导尿管等尿路器械操作,会破坏尿路黏膜的完整性,容易引起膀胱炎;绝经后女性由于雌激素水平降低,阴道和尿道黏膜萎缩,局部抵抗力下降,也容易发生膀胱炎等。
六、治疗原则差异
尿路感染
上尿路感染(肾盂肾炎):一般病情较重,多需要抗生素治疗,根据病原菌的类型选择合适的抗生素,疗程相对较长,通常需要10-14天。同时,要积极寻找并处理可能存在的泌尿系统基础疾病,如尿路结石等,以防止感染复发。对于儿童肾盂肾炎患者,更要重视早期规范治疗,因为儿童免疫力相对较低,感染容易扩散,且要注意避免使用对儿童有不良影响的抗生素,遵循儿科用药的安全原则。
下尿路感染(膀胱炎):病情相对较轻,对于单纯性膀胱炎,短疗程抗生素治疗即可,如3日疗法等。但对于特殊人群,如妊娠期膀胱炎患者,抗生素的选择需要更加谨慎,要兼顾胎儿的安全,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抗生素。
膀胱炎:主要以针对膀胱的抗感染治疗为主,短疗程抗生素应用较为常见,同时要注意去除诱发膀胱炎的因素,如对于因性生活引起的膀胱炎,建议性生活后及时排尿等;对于绝经后膀胱炎患者,可在医生指导下适当补充雌激素,以增加局部抵抗力,减少膀胱炎的复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