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节炎包括骨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等,风湿病涵盖范围广且多为自身免疫性疾病,二者在定义范畴、病因、临床表现、诊断方法、治疗原则上均有差异,不同人群在其发生、发展及治疗中有不同特点,需遵循个体化诊疗原则以控制病情、改善生活质量。
一、定义与范畴
关节炎:是指发生在人体关节及其周围组织,由炎症、感染、退化、创伤或其他因素引起的炎性疾病。其主要累及关节结构,如关节软骨、滑膜、韧带等。例如骨关节炎主要是关节软骨的退变磨损,好发于中老年人,常与关节的过度使用、年龄增长导致的软骨退化等因素相关;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以侵蚀性、对称性多关节炎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慢性、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发病与自身免疫紊乱等因素有关。
风湿病:是一组侵犯关节、骨骼、肌肉、血管及有关软组织或结缔组织为主的疾病,其中多数为自身免疫性疾病。它涵盖的范围较广,除了关节本身的病变外,还可能累及全身多个系统,如系统性红斑狼疮可累及皮肤、肾脏、血液系统等多个器官;干燥综合征主要侵犯唾液腺和泪腺等外分泌腺体。
二、病因差异
关节炎:
骨关节炎:年龄是重要因素,随着年龄增长关节软骨磨损加剧;创伤如关节骨折等可引起关节结构改变,进而引发关节炎;肥胖会增加关节的负重,加速关节软骨的磨损,是骨关节炎的危险因素之一;遗传因素也可能在部分骨关节炎患者中起作用,某些人群可能遗传了容易导致关节软骨代谢异常的基因。
类风湿关节炎:自身免疫因素是关键,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关节滑膜等组织,导致滑膜炎症、增生,进而侵蚀关节软骨和骨;遗传易感性也参与其中,携带某些人类白细胞抗原(HLA)基因的人群患病风险较高;感染因素可能是诱因,某些病原体感染后可能触发自身免疫反应导致发病。
风湿病:
系统性红斑狼疮:遗传因素较为重要,有家族聚集现象,携带特定基因的人群发病风险增加;雌激素水平对女性影响较大,女性发病率远高于男性,可能与雌激素调节免疫系统有关;环境因素如紫外线照射可诱发疾病发作,某些药物也可能诱发红斑狼疮样表现。
干燥综合征:遗传因素起一定作用,存在相关基因易感性;免疫因素是核心,自身免疫细胞攻击唾液腺和泪腺等外分泌腺体,导致腺体分泌功能减退;病毒感染可能是诱因,如EB病毒、丙型肝炎病毒等感染可能触发自身免疫反应引发干燥综合征。
三、临床表现区别
关节炎:
骨关节炎:主要表现为关节疼痛,初期多为轻微钝痛,活动后加重,休息后缓解;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关节肿胀、畸形,活动受限,如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可能出现膝关节内翻或外翻畸形,活动时可闻及骨摩擦音。好发于负重较大的关节,如膝关节、髋关节、脊柱等。
类风湿关节炎:多呈对称性多关节受累,常见累及的关节有双手近端指间关节、掌指关节、腕关节等。早期表现为关节肿胀、疼痛、僵硬,晨起时明显,活动后可缓解,病情逐渐进展可导致关节畸形和功能丧失,如出现手指的尺侧偏斜、天鹅颈样畸形等。还可能伴有全身症状,如低热、乏力、消瘦等。
风湿病:
系统性红斑狼疮:皮肤表现多样,可出现面部蝶形红斑、盘状红斑等;还可累及肾脏,表现为蛋白尿、血尿、水肿等;血液系统受累可出现贫血、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等;神经系统受累可出现头痛、癫痫发作、精神异常等多系统表现。
干燥综合征:主要表现为口干燥症,如口干、猖獗性龋齿、舌面干裂等;眼干燥症,如眼干、异物感、少泪等;还可累及其他外分泌腺及内脏器官,如出现乏力、低热、关节痛等,肺部受累可出现干咳、呼吸困难等,肾脏受累可出现肾小管酸中毒等。
四、诊断方法不同
关节炎:
骨关节炎:通过病史询问,了解患者年龄、关节使用情况等;体格检查可发现关节压痛、肿胀、畸形等;影像学检查如X线可发现关节间隙狭窄、骨质增生、骨赘形成等典型表现,磁共振成像(MRI)对于早期软骨病变等观察更细致。
类风湿关节炎: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血沉、C反应蛋白等炎症指标升高,类风湿因子、抗环瓜氨酸肽抗体等自身抗体阳性;影像学检查早期X线可能无明显异常,后期可见关节间隙狭窄、骨质破坏等,MRI对于早期滑膜炎症等显示更敏感。
风湿病:
系统性红斑狼疮:实验室检查有抗核抗体、抗双链DNA抗体、抗Sm抗体等多种自身抗体阳性;补体C3、C4降低;影像学检查如胸部X线可发现肺部浸润等表现,肾脏活检对于明确肾脏受累情况及病理类型有重要意义。
干燥综合征:实验室检查有抗SSA抗体、抗SSB抗体阳性等自身抗体;唾液腺超声、唾液腺核素扫描等可辅助评估唾液腺功能;唇腺活检可见淋巴细胞浸润等特征性表现。
五、治疗原则有别
关节炎:
骨关节炎:早期以非药物治疗为主,包括减轻体重以减少关节负重、物理治疗(如热敷、按摩、针灸等)、运动疗法(进行适合关节的有氧运动,如游泳、骑自行车等);当疼痛明显时可使用非甾体抗炎药缓解症状;对于病情严重、关节功能严重受限的患者可考虑手术治疗,如关节置换术等。
类风湿关节炎:强调早期、联合、规范治疗。非药物治疗包括休息、关节制动、物理治疗等;药物治疗包括非甾体抗炎药缓解疼痛和炎症、改善病情抗风湿药(如甲氨蝶呤、来氟米特等)延缓病情进展、生物制剂等靶向治疗药物;对于关节畸形严重影响功能的患者可考虑手术治疗,如关节滑膜切除术、关节置换术等。
风湿病:
系统性红斑狼疮:根据病情活动度和累及器官情况制定治疗方案。轻型患者可使用非甾体抗炎药、羟氯喹等治疗;病情较重者需要使用糖皮质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如环磷酰胺、吗替麦考酚酯等)治疗;对于有重要脏器受累的患者需要更强化的治疗方案,同时需要密切监测病情和药物不良反应。
干燥综合征:以对症治疗为主,口干燥症可使用人工唾液缓解症状,眼干燥症可使用人工泪液;对于有内脏器官受累的患者需要使用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治疗,如出现肺间质病变等可能需要使用糖皮质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进行治疗。
不同年龄段、性别、生活方式和病史的人群在关节炎和风湿病的发生、发展及治疗中都有不同的特点。例如,老年女性因绝经后雌激素水平变化等因素,骨关节炎和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病风险可能增加;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的人群关节劳损风险高,更容易患关节炎;有家族遗传病史的人群需要更密切的监测和早期干预等。特殊人群在面对关节炎和风湿病时,要根据自身具体情况,遵循个体化的诊疗原则,以最大程度地控制病情、改善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