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腔积液的形成与胸膜毛细血管内静水压增高、胸膜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胸膜毛细血管胶体渗透压降低、壁层胸膜淋巴回流受阻相关。胸膜毛细血管内静水压增高如充血性心力衰竭可致胸腔积液,儿童、老年等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人群影响不同;胸膜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如胸膜炎可致,儿童、老年、自身免疫性疾病等人群影响各异;胸膜毛细血管胶体渗透压降低如低蛋白血症可致,儿童、老年、不良生活方式、基础疾病病史人群影响有别;壁层胸膜淋巴回流受阻如恶性肿瘤侵犯胸膜可致,儿童、老年、性别、生活方式、恶性肿瘤等病史人群影响不同。
一、胸膜毛细血管内静水压增高
(一)机制及相关疾病
1.机制:正常情况下,胸膜毛细血管内静水压约为30mmHg,胶体渗透压约为25mmHg,组织间液静水压约为-5mmHg,胶体渗透压约为19mmHg,有效滤过压约为10mmHg,使液体滤出胸腔。当毛细血管内静水压增高时,如充血性心力衰竭,可使体循环淤血,静脉回流受阻,导致胸膜毛细血管内静水压升高,进而引起胸腔积液。据相关研究,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中约有30%-40%会出现胸腔积液。
2.年龄因素影响:儿童时期若出现心力衰竭,如先天性心脏病导致的心力衰竭,也可能引发胸腔积液,由于儿童心肺功能发育尚不完善,病情变化可能更为迅速,需要密切监测。对于老年患者,本身心肺功能相对较弱,发生心力衰竭时更容易出现胸腔积液相关问题,且往往合并多种基础疾病,病情复杂程度更高。
3.性别影响:一般而言,性别对因胸膜毛细血管内静水压增高导致胸腔积液的影响不显著,但在一些特殊情况,如女性月经期前后,体内激素水平变化可能对液体平衡有一定影响,但总体不是主要的影响因素。
4.生活方式影响:长期高盐饮食可能加重心力衰竭风险,从而间接增加因胸膜毛细血管内静水压增高导致胸腔积液的可能性。过度劳累、缺乏运动等不良生活方式也可能使心肺功能下降,增加患病风险。
5.病史影响:有心血管疾病病史的人群,如既往有心肌梗死、心肌病等病史,发生胸膜毛细血管内静水压增高相关胸腔积液的风险明显高于无心血管疾病病史者。
二、胸膜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
(一)机制及相关疾病
1.机制:如胸膜炎,炎症刺激可使胸膜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等成分渗出到胸腔,导致胸腔积液。常见的引起胸膜炎的原因有细菌、病毒等感染,例如结核杆菌感染引起的结核性胸膜炎,炎症会使胸膜毛细血管通透性显著增加,导致大量纤维蛋白原等渗出,进而形成胸腔积液。相关研究表明,结核性胸膜炎患者中胸腔积液的发生率较高,约占结核性胸膜炎病例的80%左右。
2.年龄因素影响:儿童时期感染结核杆菌引发结核性胸膜炎时,由于免疫系统发育尚未成熟,病情可能较为隐匿,胸腔积液的表现可能不典型,容易被忽视。老年患者感染结核杆菌后,机体免疫反应相对较弱,结核性胸膜炎的临床表现可能不典型,且恢复相对较慢。
3.性别影响:性别对因胸膜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导致胸腔积液的影响不大,但在一些自身免疫性疾病导致的胸膜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中,女性的发病率可能相对较高,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自身免疫性疾病,女性患者多于男性。
4.生活方式影响:长期吸烟、接触有害粉尘等不良生活方式可能增加肺部感染风险,进而引发胸膜炎等导致胸膜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的疾病,增加胸腔积液的发生概率。
5.病史影响:有自身免疫性疾病病史的人群,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等,发生胸膜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相关胸腔积液的风险较高。此外,有肺部感染病史的人群,再次发生感染时更容易引发胸膜炎症,导致胸腔积液。
三、胸膜毛细血管胶体渗透压降低
(一)机制及相关疾病
1.机制:当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时,如低蛋白血症,血浆白蛋白浓度下降,使胸腔内液体的胶体渗透压相对升高,导致液体从血管内进入胸腔。常见于肝硬化、肾病综合征等疾病,肝硬化患者肝脏合成白蛋白功能减退,同时伴有门脉高压,影响白蛋白的生成和分布;肾病综合征患者大量蛋白尿,导致白蛋白丢失过多,均可引起低蛋白血症,进而引发胸腔积液。研究显示,肝硬化患者中约有50%-70%会出现胸腔积液,与低蛋白血症密切相关。
2.年龄因素影响:儿童时期若患有肾病综合征等疾病导致低蛋白血症,会影响生长发育,胸腔积液可能会影响呼吸功能,对儿童的心肺功能发育造成不良影响。老年患者低蛋白血症引发的胸腔积液,由于其机体储备功能下降,往往预后相对较差,且容易合并其他并发症。
3.性别影响:性别对因胸膜毛细血管胶体渗透压降低导致胸腔积液的影响不突出,但在一些特殊情况,如女性妊娠晚期,可能会出现生理性的低蛋白血症,但一般程度较轻,与疾病导致的低蛋白血症不同。
4.生活方式影响:长期营养不良、过度节食等不良生活方式可能增加低蛋白血症的发生风险,进而增加胸腔积液的发生可能性。对于患有肝硬化等基础疾病的患者,不良的生活方式如酗酒等会加重病情,促进胸腔积液的形成。
5.病史影响:有肝脏疾病病史(如肝硬化)、肾脏疾病病史(如肾病综合征)的人群,发生胸膜毛细血管胶体渗透压降低相关胸腔积液的风险明显升高。
四、壁层胸膜淋巴回流受阻
(一)机制及相关疾病
1.机制:壁层胸膜淋巴回流系统受阻时,胸腔内的液体不能正常经淋巴回流吸收,从而积聚形成胸腔积液。例如恶性肿瘤侵犯胸膜,可阻塞淋巴管,导致淋巴回流障碍。如肺癌、乳腺癌等恶性肿瘤转移至胸膜时,肿瘤细胞可阻塞胸膜淋巴管,使胸腔积液生成增多而吸收减少。相关研究发现,约30%的恶性胸腔积液是由于壁层胸膜淋巴回流受阻引起的。
2.年龄因素影响:儿童时期恶性肿瘤相对较少见,但也有发生,如恶性淋巴瘤等侵犯胸膜时,可能导致壁层胸膜淋巴回流受阻引发胸腔积液。老年患者发生恶性肿瘤的概率相对较高,因此因壁层胸膜淋巴回流受阻导致胸腔积液的情况相对较多,且肿瘤的诊断和治疗难度可能更大。
3.性别影响:不同性别在恶性肿瘤的发生种类上可能存在差异,例如女性乳腺癌相对多见,男性肺癌相对多见,这些不同类型的恶性肿瘤转移至胸膜时,均可能导致壁层胸膜淋巴回流受阻引发胸腔积液,所以性别通过影响恶性肿瘤的发生类型间接影响胸腔积液的发生。
4.生活方式影响:长期吸烟是肺癌的重要危险因素,男性吸烟率相对较高,因此男性因肺癌导致壁层胸膜淋巴回流受阻引发胸腔积液的风险相对较高;而女性长期接触某些化学物质等也可能增加患癌风险,进而影响胸腔积液的发生。
5.病史影响:有恶性肿瘤病史的人群,发生壁层胸膜淋巴回流受阻相关胸腔积液的风险极高,尤其是肿瘤出现胸膜转移时。此外,有淋巴系统疾病病史的人群,本身淋巴回流就可能存在一定问题,发生胸腔积液的风险也相对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