败血症的发生与病原体感染、机体免疫功能低下及医源性因素相关。病原体感染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通过多种途径侵入血液;机体免疫功能低下的糖尿病、恶性肿瘤患者及新生儿、老年人易引发败血症;医源性因素有侵入性操作如留置导管、手术操作及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如滥用广谱抗生素、使用疗程不足等可引发败血症。
一、病原体感染是主要原因
(一)细菌感染
1.常见细菌种类: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等是引发败血症较为常见的细菌。大量科学研究表明,金黄色葡萄球菌可通过皮肤或黏膜的破损处侵入人体,进而进入血液循环引发感染。例如,有研究发现,在医院感染相关的败血症病例中,相当一部分是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其在医疗机构环境中较易传播,对于免疫力低下的人群,如老年人、糖尿病患者等,更容易受到其侵袭。大肠杆菌则常与肠道等部位的感染相关,当肠道屏障功能受损时,大肠杆菌可进入血液导致败血症发生,在一些肠道手术或患有肠道基础疾病的患者中较为高发。
2.感染途径:细菌可通过多种途径进入血液,如皮肤伤口感染后,细菌随着血液循环扩散;呼吸道感染时,病原菌可通过肺泡毛细血管进入血液;泌尿系统感染时,细菌可从尿道上行至肾脏,再进入血液循环引发败血症。对于婴幼儿来说,由于其皮肤黏膜相对娇嫩,免疫功能尚未完全发育成熟,若皮肤有轻微破损,细菌更容易侵入,且一旦侵入,由于免疫防御能力较弱,更易发展为败血症。
(二)真菌感染
1.常见真菌种类:白色念珠菌是引起真菌感染导致败血症的常见菌种。在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免疫抑制剂的患者中较为多见,因为广谱抗生素会破坏肠道正常菌群平衡,使得白色念珠菌等条件致病菌过度生长;免疫抑制剂的使用会抑制机体的免疫功能,降低机体对真菌的抵御能力。例如,一些接受器官移植术后的患者,需要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来防止排异反应,这类患者发生白色念珠菌败血症的风险明显升高。
2.感染途径:真菌可从口腔、呼吸道、消化道等部位侵入血液。在住院患者中,长期留置各种导管(如中心静脉导管)也增加了真菌进入血液引发败血症的风险,导管成为真菌侵入血液的途径之一,对于老年患者,本身免疫功能有所下降,且可能存在多种基础疾病,留置导管后更容易发生真菌感染相关的败血症。
(三)病毒感染
1.常见病毒种类:某些病毒如EB病毒、单纯疱疹病毒等也可能引发败血症,但相对细菌和真菌来说,病毒导致败血症的情况相对较少见。不过,在一些免疫功能严重低下的患者中,病毒感染也可能进展为败血症。例如,艾滋病患者由于免疫系统严重受损,感染病毒后更容易出现病情的恶化,进而发展为败血症相关的严重情况。
2.感染途径:病毒可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密切接触等途径侵入人体,然后进入血液循环。对于儿童来说,由于其呼吸道黏膜屏障功能较弱,在病毒流行季节,更容易通过呼吸道感染病毒,若儿童本身存在免疫缺陷等情况,就更易因病毒感染而引发败血症。
二、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是重要诱因
(一)基础疾病影响
1.糖尿病患者: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控制不佳,高血糖环境有利于细菌的生长繁殖,同时,糖尿病会导致患者的免疫功能受损,包括中性粒细胞的趋化、吞噬功能以及淋巴细胞的免疫功能等都会受到影响。研究显示,糖尿病患者发生败血症的概率明显高于正常人,且预后往往较差。例如,长期高血糖会使白细胞的杀菌能力下降,当患者皮肤或黏膜有微小损伤时,细菌容易滋生并侵入血液,而患者自身难以有效清除细菌,从而引发败血症。
2.恶性肿瘤患者:恶性肿瘤患者在接受化疗、放疗等治疗过程中,会导致骨髓抑制,使得白细胞数量减少、功能降低,同时,患者的免疫功能也会受到极大抑制。例如,化疗药物会杀伤包括白细胞在内的多种血细胞,导致机体抗感染能力下降,此时患者极易受到各种病原体的侵袭,引发败血症。对于老年恶性肿瘤患者,本身免疫功能就相对较弱,再加上肿瘤治疗带来的免疫抑制,发生败血症的风险进一步增加。
(二)年龄因素影响
1.新生儿:新生儿的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善,皮肤黏膜屏障功能薄弱,容易受到病原体的侵入。例如,在分娩过程中,新生儿可能会接触到产道中的病原体;或者在出生后,护理不当导致皮肤黏膜破损,病原体容易进入血液引发败血症。而且新生儿的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功能较差,对病原体的清除能力较弱,这使得新生儿成为败血症的高发人群之一,尤其是早产儿,其免疫功能更不成熟,发生败血症的风险更高。
2.老年人: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免疫功能逐渐衰退,包括T细胞、B细胞的功能下降,中性粒细胞的趋化、吞噬及杀菌能力减弱等。同时,老年人常伴有多种基础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冠心病等,这些基础疾病进一步削弱了机体的免疫防御能力。例如,老年人的呼吸道黏膜纤毛运动减弱,清除病原体的能力下降,容易发生呼吸道感染,进而引发败血症;而且老年人的肝肾功能减退,影响药物的代谢和排泄,在使用一些抗感染药物时需要更加谨慎,但也可能因为免疫功能低下而难以有效控制感染,导致败血症的发生。
三、医源性因素引发败血症
(一)侵入性操作相关
1.留置导管:如中心静脉导管、导尿管等留置导管操作,为病原体侵入血液提供了途径。中心静脉导管留置过程中若操作不规范,或者留置时间过长,都容易导致细菌等病原体沿导管侵入血液引发败血症。有研究表明,长期留置中心静脉导管的患者,败血症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未留置导管的患者。对于儿童患者,留置导管后由于其皮肤黏膜更娇嫩,且免疫功能相对不完善,发生败血症的风险更高,需要更加严格的无菌操作和导管护理。
2.手术操作:各种外科手术也是引发败血症的医源性因素之一。手术过程中,患者的机体屏障被破坏,病原体有机会进入血液。例如,腹部手术可能会导致肠道细菌移位,从而引发败血症;心脏手术等侵入性较强的手术,也增加了病原体进入血液的风险。在老年患者中,由于其机体恢复能力相对较弱,术后发生败血症的风险更高,需要密切观察术后患者的情况,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出现的感染问题。
(二)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
1.广谱抗生素滥用:长期或不恰当使用广谱抗生素会破坏人体正常的菌群平衡,导致耐药菌的滋生和条件致病菌的过度生长。例如,广谱抗生素在杀灭致病菌的同时,也会杀灭肠道中的有益菌,使得一些原本处于劣势的细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念珠菌等大量繁殖,从而增加了败血症的发生风险。在儿童患者中,由于其免疫系统和肠道菌群处于发育阶段,不合理使用广谱抗生素对其菌群平衡的破坏更为严重,更容易引发败血症等感染性疾病。
2.抗菌药物使用疗程不足:抗菌药物使用疗程不足可能导致病原体未能被完全清除,从而容易复发并引发败血症。例如,在治疗肺部感染时,如果抗菌药物使用疗程不够,肺部的病原体可能没有被彻底杀灭,就有可能进入血液循环引发败血症。对于糖尿病等基础疾病患者,由于其病情容易反复,在使用抗菌药物治疗感染时,更需要确保足够的疗程,以避免败血症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