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湿关节炎和类风湿关节炎区别包括疾病定义、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治疗方法等方面。
1.疾病定义
风湿关节炎是一种与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有关的变态反应性疾病,属于风湿热的主要表现之一,以成人为多见。
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病因未明的慢性、以炎性滑膜炎为主的系统性疾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
2.临床表现
风湿关节炎主要侵犯大关节,如膝、踝、肩、腕、肘等关节,呈游走性、多发性,局部可出现红、肿、热、痛和功能障碍,炎症消退后关节恢复正常,不遗留关节畸形。
类风湿关节炎多侵犯小关节,如手指、腕关节等,呈对称性、持续性,关节疼痛、肿胀、僵硬,晚期可出现关节畸形,常见的有天鹅颈样畸形、纽扣花样畸形等。
3.实验室检查
风湿关节炎血常规可见白细胞计数轻度或中度增高,中性粒细胞增多;血沉增快;C反应蛋白升高;抗链球菌溶血素“O”(ASO)滴度升高。
类风湿关节炎类风湿因子(RF)阳性率约为70%80%,抗环瓜氨酸肽抗体(抗CCP抗体)对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具有较高的特异性;血沉和C反应蛋白也可升高。
4.影像学检查
风湿关节炎X线检查早期可见关节周围软组织肿胀,关节间隙增宽,晚期一般无骨质破坏。
类风湿关节炎早期X线表现为关节周围软组织肿胀,关节间隙变窄;晚期可出现骨质破坏、关节半脱位、畸形等。磁共振成像(MRI)能更早期发现关节骨质破坏和软组织病变。
5.治疗方法
风湿关节炎治疗原则为清除链球菌感染灶,抗风湿治疗,保护心脏。常用药物有青霉素、阿司匹林等。
类风湿关节炎治疗目标是控制病情进展,缓解症状,保护关节功能。治疗药物包括布洛芬、甲氨蝶呤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