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中暑需要合理安排活动时间、改善居住环境、穿着合适衣物、及时补充水分、适当补充电解质等。
1.合理安排活动时间
尽量避免在高温时段(通常是上午10点至下午4点)外出活动。对于从事户外工作,如建筑工人、交警等人群,这段时间人体暴露在高温环境中,身体散热困难,更易中暑。例如建筑工人,可调整工作时间,提前至清晨开工,避开高温时段,待傍晚气温降低后再继续工作。
2.改善居住环境
保持室内通风良好,可使用风扇、空调等设备调节室内温度。对于没有空调的房间,可通过打开门窗、使用风扇加速空气流通来降低体感温度。但在湿度较大时,单纯风扇降温效果有限,可配合放置冰块等物理降温方法。
3.穿着合适衣物
选择轻薄、透气、浅色的衣物。轻薄材质利于汗液蒸发散热,透气面料能让皮肤更好地呼吸,浅色衣物可反射阳光,减少热量吸收。例如夏季户外工作者,穿棉质浅色工作服,能提高身体散热效率。
4.及时补充水分
养成主动饮水的习惯,不要等到口渴了才喝水。高温环境下,人体水分流失加快,即使未感觉口渴,也可能已处于轻度脱水状态。建议每隔15-20分钟喝150-200毫升水。如户外劳动者,可随身携带水壶,定时饮水。
5.适当补充电解质
除了喝水,还应适当补充含有电解质的饮品,如运动饮料、淡盐水等。出汗过多会导致体内电解质丢失,补充电解质可维持身体正常生理功能。对于大量出汗的运动员,运动饮料是较好的选择。但对于患有高血压等慢性疾病的人群,
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人群,身体调节能力差,中暑风险高。患者应遵医嘱按时服药,控制病情。高温天气尽量减少外出,如需外出,随身携带常用药物和防暑药品。如糖尿病患者,要注意监测血糖,防止因中暑等因素导致血糖波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