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膜炎治疗以非药物为主,患病部位要休息制动,急性期72小时内冷敷、72小时后热敷,疼痛缓解后在专业人员指导下适度康复锻炼来增强肌力等,疼痛肿胀明显可短期用非甾体抗炎药但特殊人群用药有风险,儿童康复锻炼轻柔,老年人锻炼温和渐进且用药兼顾基础病需监测相关反应。
一、非药物治疗为主的基础干预
1.休息制动:患病部位需充分休息,避免过度活动加重炎症刺激。例如,下肢骨膜炎患者应减少行走、跑步等负重运动,通过休息使受损组织得以修复,为炎症消退创造条件。
2.物理治疗:急性期(通常指发病72小时内)可采用冷敷,每次冷敷15~20分钟,每天数次,利用低温收缩血管,减轻局部充血、肿胀及疼痛;72小时后可改为热敷,通过温热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加速炎症产物吸收,缓解肌肉痉挛。
二、康复锻炼辅助恢复
在疼痛有所缓解后,应在专业人员指导下开展适度康复锻炼,以增强局部肌肉力量、改善关节活动度。例如,针对小腿骨膜炎可进行踝关节屈伸、小腿肌肉等长收缩等练习,逐步增加活动强度,需遵循循序渐进原则,避免因过度锻炼导致炎症复发或加重。
三、药物辅助治疗(谨慎使用)
若疼痛肿胀较明显,可短期使用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等)缓解症状,但需注意特殊人群用药风险。儿童应优先选择非药物干预,老年人若有胃肠道疾病等基础病史,使用此类药物需评估胃肠道出血等风险,且应在医生指导下权衡利弊后使用。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骨膜炎康复锻炼需特别轻柔,避免因锻炼不当影响骨骼发育,锻炼过程中需密切观察儿童耐受情况,以舒适不加重症状为度。
老年人:老年人常伴有骨质疏松、关节炎等基础疾病,康复锻炼时应更加注重温和渐进,药物使用需兼顾基础疾病,如使用非甾体抗炎药时需监测肾功能及胃肠道反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