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炎的常见诱因包括胆囊结石(约90%以上胆囊炎患者伴胆囊结石,结石致梗阻、淤积及刺激引发炎症)、细菌感染(胆囊黏膜受损时细菌入侵,可经胆道逆行、血行或邻近器官感染蔓延)、胆道蛔虫(蛔虫钻入胆道损伤黏膜并带菌引发炎症蔓延至胆囊),还有其他因素,如中年女性因激素等、老年人因胆囊壁及收缩功能等、长期高脂饮食、肥胖、长期禁食等生活方式、糖尿病等基础疾病及胆道手术史等都会增加胆囊炎发病风险。
细菌感染:当胆囊黏膜因各种原因受损时,细菌可入侵胆囊引起感染。常见的致病菌有大肠埃希菌、克雷伯菌属、肠球菌等。细菌可通过胆道逆行感染、血行感染或邻近器官感染蔓延至胆囊。比如,患者患有肠道感染时,细菌可能通过门静脉系统进入肝脏,再经胆道到达胆囊引发感染。
胆道蛔虫:蛔虫可钻入胆道,尤其是胆总管,蛔虫进入胆道后可损伤胆道黏膜,同时带来肠道细菌,引发胆道炎症,炎症可蔓延至胆囊导致胆囊炎。儿童相对更易发生胆道蛔虫症,从而增加儿童患胆囊炎的风险。
其他因素
年龄与性别:中年女性相对更容易患胆囊炎,可能与女性的激素水平变化有关,如妊娠、口服避孕药等因素会影响胆汁的成分和胆囊的收缩功能,增加胆囊炎发生风险;老年人由于胆囊壁逐渐增厚,胆囊收缩功能减退,胆汁容易淤积,也较易发生胆囊炎。
生活方式:长期高脂饮食会使胆汁中胆固醇含量升高,易形成胆固醇结石,增加胆囊炎发病几率;肥胖人群胆囊排空功能较差,胆汁易淤积,也是胆囊炎的高发人群;长期禁食、胃肠外营养等情况可导致胆汁淤积,引发胆囊炎。
病史因素:患有某些基础疾病的人群,如糖尿病患者,其机体的免疫功能和代谢功能异常,胆汁成分容易发生改变,容易并发胆囊炎;有胆道手术史的患者,胆道结构可能发生改变,也增加了胆囊炎复发或发生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