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下垂是站立时胃下缘达盆腔且胃小弯弧线最低点低于髂嵴连线的病理性改变,病因有解剖、体型及长期饮食不规律等其他因素,临床表现含消化系统及全身症状,诊断主要靠X线钡餐检查,治疗预防包括饮食调节、加强腹部肌肉锻炼、中医调理及特殊人群针对性注意事项。
一、定义
胃下垂是指站立时胃的下缘抵达盆腔,胃小弯弧线最低点降至髂嵴连线以下的一种病理性改变,属于消化系统的常见病症。
二、病因
1.解剖因素:膈肌悬吊力不足、肝胃韧带、膈胃韧带功能减退而松弛,导致胃的固定位置异常。
2.体型因素:瘦长体型人群因腹肌张力低、胸廓狭长,易出现胃下垂;此外,老年人、多次妊娠妇女等因组织松弛,也易罹患。
3.其他因素:长期饮食不规律、暴饮暴食后突然剧烈运动等,可增加胃下垂发生风险。
三、临床表现
1.消化系统症状:常见腹胀、上腹不适、隐痛,进食后症状多加重,且久站、劳累后症状易加剧,部分患者伴有恶心、呕吐、便秘等表现。
2.全身表现:瘦长体型者可能伴随乏力、头晕、心悸等症状,与体质及脏器下垂程度相关。
四、诊断方法
主要依靠X线钡餐检查,可见胃的位置下移,胃小弯弧线最低点低于髂嵴连线,同时可评估胃的蠕动及张力情况,以此明确诊断。
五、治疗与预防
1.非药物干预
饮食调节:少食多餐,进食易消化、营养丰富的食物,避免暴饮暴食及餐后立即剧烈活动。
加强锻炼:进行腹部肌肉锻炼,如仰卧起坐、平板支撑等,增强腹肌力量以维持胃的正常位置,但需循序渐进。
中医调理:可通过针灸、推拿等中医方法辅助改善症状,但需由专业医师操作。
2.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瘦长体型者需长期注意饮食及运动习惯的维持;孕妇产后因腹肌松弛易增加胃下垂风险,产后应注重腹部肌肉康复训练;老年人因组织退变,更需关注日常饮食与活动的适度性,预防胃下垂加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