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断静脉曲张需关注自觉症状如下肢静脉迂曲隆起伴沉重酸胀感等,体征可见患肢静脉扩张迂曲及皮肤营养性改变,可通过辅助试验判断,舌脉征象有舌质紫暗或有瘀斑瘀点、苔薄白或薄黄、脉弦涩,结合年龄(老年人气血虚易脉络瘀阻、青壮年久坐久站等易发病)、性别(妊娠女性易诱发加重)、生活方式(久坐久站等致气血不畅)、病史(长期病史多瘀血内阻)等综合诊断。
一、症状表现
中医诊断静脉曲张时,首先关注患者的自觉症状。常见症状包括下肢静脉迂曲、隆起如蚯蚓状,常伴有下肢沉重、酸胀感,且在久站、行走后加重,休息或抬高患肢后可部分缓解。部分患者可出现小腿肌肉痉挛、皮肤瘙痒、色素沉着、脱屑、溃疡等表现。
二、体征观察
通过体格检查可见患肢静脉扩张、迂曲,呈团块状或条索状。严重者可出现皮肤营养性改变,如色素沉着(呈褐色)、湿疹样变、溃疡形成等。此外,还可进行浅静脉瓣膜功能试验、深静脉通畅试验等辅助判断静脉回流情况,为中医辨证提供依据。
三、舌脉征象
1.舌质与舌苔:舌质多表现为紫暗或有瘀斑、瘀点,舌苔薄白或薄黄。紫暗舌象多提示血脉瘀阻,瘀斑瘀点则反映瘀血内停。
2.脉象:常见脉弦涩,弦脉主气滞或血瘀,涩脉主气血运行不畅、瘀血内阻。
四、结合相关因素综合诊断
1.年龄因素:老年人因气血渐虚,血脉运行无力,更易出现脉络瘀阻;青壮年若长期久坐久站、重体力劳动,易致脉络气血瘀滞而发病。
2.性别因素:一般无明显性别差异,但妊娠女性因孕期盆腔静脉受压、血流阻滞,易诱发或加重静脉曲张,中医辨证多考虑血脉阻滞。
3.生活方式:长期久坐久站、缺乏运动、重体力劳动等人群,因下肢气血运行不畅,脉络瘀阻,符合中医“脉络瘀滞”的诊断要点。
4.病史因素:有长期静脉曲张病史者,多存在脉络损伤、瘀血内阻的病理基础,中医诊断时需重点考虑血瘀脉络的病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