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性阴道炎的引发因素包括阴道内菌群失调(如乳杆菌减少、其他微生物大量繁殖)、性行为因素(性伴侣多、性行为频繁)、其他因素(育龄期易发病、长期用抗生素、不注意卫生、有妇科手术史或盆腔炎病史等)
一、阴道内菌群失调
正常阴道内以产生过氧化氢的乳杆菌占优势,它可抑制其他病原体生长并维持阴道微生态平衡。当阴道内乳杆菌减少,如频繁性交、阴道灌洗等使阴道碱化等情况,其他微生物大量繁殖,主要有加德纳菌、动弯杆菌、拟杆菌等厌氧菌以及人型支原体等,其中以厌氧菌居多,这些微生物数量大量增加,打破了阴道内正常的菌群平衡,从而引发细菌性阴道炎。例如多项研究表明,阴道灌洗会显著改变阴道的酸碱度和菌群构成,增加细菌性阴道炎的发病风险。
二、性行为因素
性伴侣:有多个性伴侣的女性患细菌性阴道炎的风险相对较高。因为男性可能携带一些病原体,在性行为过程中容易将病原体传播给女性,从而导致阴道内菌群失调引发疾病。
性行为频率:频繁的性行为也可能增加患病风险,这可能与性行为过程中对阴道微环境的破坏有关,如过度摩擦等可能影响阴道的自净能力,使得病原体更容易滋生。
三、其他因素
年龄:育龄期女性相对更容易发生细菌性阴道炎,这与该阶段女性的阴道微生态特点以及性行为等因素相关。而幼女由于阴道发育尚未成熟,阴道内乳酸杆菌缺乏等原因,发生细菌性阴道炎的概率相对较低,但也不能完全排除,若有相关症状也需及时关注。
生活方式:长期使用抗生素会抑制乳杆菌生长,破坏阴道微生态平衡,增加细菌性阴道炎的发生几率。此外,不注意外阴局部卫生,如不勤换内裤等,也可能为病原体滋生创造条件,进而引发疾病。
病史:有过妇科手术史、盆腔炎病史等的女性,其阴道局部的防御功能可能受到影响,使得患细菌性阴道炎的风险增加。例如妇科手术后机体抵抗力可能下降,阴道内环境容易发生改变,有利于病原体的侵入和繁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