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肠息肉诊断主要依赖结肠镜检查及取组织病理活检明确性质,治疗分内镜下据息肉情况切除及恶变等时外科手术,术后低风险息肉1-2年复查、高风险需更频繁复查,生活方式要多摄入蔬果等调整饮食、戒烟限酒、适当有氧运动维持体重,老年人检查前做好肠道准备及关注耐受性,家族史人群需更密切监测并个体化随访。
一、诊断方法
结肠息肉的诊断主要依赖结肠镜检查,结肠镜可直接观察肠道黏膜,发现息肉并可取组织进行病理活检,以明确息肉性质(如腺瘤性、增生性等),这是确诊结肠息肉及判断其良恶性的关键步骤。
二、治疗方式
1.内镜下切除:根据息肉大小、形态等选择不同内镜下操作。直径小于1厘米的腺瘤性息肉可在结肠镜下直接钳除;直径1~2厘米的息肉可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直径较大或怀疑有浸润的息肉可采用内镜下黏膜下剥离术(ESD)完整切除病变。
2.外科手术:对于恶变倾向高、内镜下无法完整切除或已发生癌变的息肉,可能需要外科手术切除部分肠道。
三、术后随访
结肠息肉切除后需定期复查结肠镜,低风险息肉(如直径小于1厘米的非腺瘤性息肉)切除后1~2年复查;高风险息肉(如直径≥1厘米的腺瘤性息肉、病理提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等)可能需要更频繁的复查(如6~12个月复查),以便及时发现新的息肉或复发息肉。
四、生活方式调整
保持健康生活方式有助于降低结肠息肉复发风险。饮食上应多摄入蔬果,增加膳食纤维摄入,减少高脂、高蛋白食物及红肉的摄取;戒烟限酒;适当进行有氧运动,维持健康体重。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老年人:结肠镜检查前需做好肠道准备,可根据身体状况选择合适的肠道准备方案,检查过程中需关注耐受性,必要时可选择舒适化医疗手段。
有家族史人群: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等遗传性息肉病患者属于高风险群体,需更密切监测,可能需要从年轻时就开始定期进行结肠镜检查,并在医生指导下制定个体化随访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