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骨裂后首先需停止受伤脚部活动并冷敷,用合适固定物制动后尽快就医通过影像学检查明确状况,依骨裂情况行保守或手术治疗,康复早期以休息抬高患肢和足部肌肉等长收缩为主,后期在医生指导下逐步开展关节活动度及负重练习,儿童需严格固定制动,老年人骨质疏松愈合慢固定时间长要防并发症并补充营养助愈合。
一、立即初步处理
脚骨裂后首先应停止受伤脚部的一切活动,防止损伤进一步加重。可使用冰袋对受伤部位进行冷敷,每次冷敷15~20分钟,每天3~4次,冷敷能通过降低局部温度,收缩血管,减轻肿胀与疼痛,但需注意用毛巾等隔开冰袋与皮肤,避免冻伤。
二、固定制动
采用合适的固定物对受伤脚部进行制动,可选用木板、硬纸板等制作简易夹板,固定范围需涵盖脚腕及膝关节,以此限制脚部活动,防止骨裂部位移位。若条件允许,也可使用专业的医用固定支具。
三、及时就医检查
应尽快前往医院,通过X线、CT等影像学检查明确脚骨裂的具体状况,如骨裂部位、移位程度等。医生会依据检查结果制定相应治疗方案。若骨裂无明显移位,多采用石膏固定等保守治疗;若骨裂移位明显,则可能需进行手术治疗。
四、康复阶段处理
早期康复(骨裂后1~2周):以休息、抬高患肢为主,将受伤脚部抬高至高于心脏水平,利于血液回流,减轻肿胀。同时可进行足部肌肉等长收缩练习,即肌肉收缩但不产生关节活动,维持肌肉力量。
后期康复(骨裂2周以上):在医生指导下逐步开展关节活动度练习,如踝关节屈伸、内外翻等动作;并循序渐进进行负重练习,从部分负重逐渐过渡到完全负重。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骨骼修复能力较强,但需严格固定制动,避免不当活动影响骨裂愈合,康复过程中要密切关注儿童配合情况,确保固定装置合适。
老年人:老年人骨质较疏松,骨裂愈合相对较慢,固定时间可能较长,康复中需预防肺部感染、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饮食上应补充钙、维生素D等营养物质以助骨骼愈合,家属需协助老年人进行康复锻炼,鼓励其积极配合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