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菌结肠炎是由真菌感染结肠黏膜引发的炎症,病因有长期用广谱抗生素、免疫抑制剂、有胃肠道溃疡肿瘤等基础疾病及肠道手术等侵入性操作,临床表现为腹痛腹泻、低热乏力等,诊断可通过粪便检查和结肠镜,治疗要停用诱因药并选合适抗真菌药,儿童优先非药物干预避免滥用,老年人需注意药物相互作用和肝肾功能,免疫抑制人群用抗真菌药需谨慎并密切观察。
一、定义
真菌结肠炎是由真菌感染结肠黏膜引发的炎症性疾病,真菌可通过破坏肠道黏膜屏障、引发免疫反应等机制导致结肠出现炎症病变。
二、病因
1.药物因素: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会破坏肠道正常菌群平衡,使真菌过度增殖;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会降低机体免疫力,增加真菌感染风险。
2.基础疾病:患有胃肠道溃疡、肿瘤等基础疾病时,肠道局部微环境改变,利于真菌定植与感染。
3.其他:肠道手术、留置胃管等侵入性操作可能破坏肠道黏膜完整性,为真菌入侵创造条件。
三、临床表现
患者可出现腹痛、腹泻,粪便性状多为稀便、黏液便,部分患者伴有低热、乏力等全身症状,病情严重时可能出现脓血便、肠梗阻等表现。
四、诊断方法
1.粪便检查:粪便涂片镜检可见真菌菌丝或孢子,粪便真菌培养可明确真菌种类。
2.结肠镜检查:结肠镜下可见结肠黏膜充血、水肿、溃疡等病变,取病变组织活检可发现真菌菌丝或孢子。
五、治疗
1.停用诱因药物:及时停用导致真菌感染的广谱抗生素、免疫抑制剂等药物。
2.抗真菌治疗:根据真菌种类选择合适的抗真菌药物,如氟康唑等。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低龄儿童应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严格避免滥用抗真菌药物,因其肝肾功能发育不完善,药物代谢能力弱,使用不当易引发不良反应。
2.老年人:老年人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用药时需注意药物相互作用,密切监测肝肾功能,根据身体状况调整抗真菌药物使用方案。
3.免疫抑制人群:如器官移植术后患者,需在医生指导下谨慎使用抗真菌药物,密切观察感染控制情况及药物不良反应,因该类人群免疫力低下,感染复发风险高且病情进展可能更迅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