腱鞘炎的非药物干预包括患病部位休息制动以及热敷、冷敷、超声波、激光等物理治疗,药物治疗可使用非甾体抗炎药但要注意特殊人群用药风险,经长期非手术治疗无效等严重影响生活工作的患者可考虑手术治疗,不同年龄人群及有基础病史者治疗需区别对待。
一、非药物干预措施
1.休息制动:患病部位需避免过度活动,让炎症部位得以充分修复。例如手部腱鞘炎患者应减少手部的频繁屈伸动作,使受损的腱鞘有时间缓解炎症,如日常避免长时间打字、织毛衣等加重手部负担的活动。
2.物理治疗:
热敷:可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疼痛,一般每次热敷15~20分钟,每天可进行数次,适宜于慢性期或缓解期的腱鞘炎患者,能帮助改善局部组织的代谢。
冷敷:适用于急性期,通过降低局部温度,减轻肿胀和疼痛,每次冷敷时间不宜过长,5~10分钟即可,可收缩局部血管,减少炎性物质渗出。
超声波治疗:利用超声波的机械效应和热效应,促进组织修复,有助于减轻腱鞘炎部位的炎症反应,促进受损组织的恢复。
激光治疗:通过光热作用改善局部炎症状态,刺激细胞的活性,对缓解腱鞘炎引起的疼痛和炎症有一定帮助。
二、药物治疗
可使用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等,此类药物通过抑制环氧化酶活性,减少前列腺素合成,从而发挥抗炎、镇痛作用。但需注意特殊人群用药风险,儿童应优先选择非药物干预方式,孕妇使用时需权衡利弊,因其可能对胎儿产生影响,有基础病史如糖尿病的患者使用时要关注血糖波动对药物代谢等的影响。
三、手术治疗
对于经长期非手术治疗无效、症状严重影响生活和工作的患者,可考虑手术治疗,如腱鞘切开减压术等。手术虽能有效解除腱鞘对肌腱的卡压,但存在感染、复发等风险,术后需注重伤口护理,避免感染,同时要配合康复锻炼以促进手部或相应部位功能的恢复。不同年龄人群需区别对待,儿童发生腱鞘炎多与过度使用相关,应着重强调休息及纠正不良用手习惯;孕妇患腱鞘炎时,优先选择物理治疗等非药物方式,严格谨慎使用药物;有糖尿病等基础病史的患者,治疗中需密切关注血糖控制情况,因高血糖可能影响伤口愈合等预后。